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_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2023

       感谢大家在这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1.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产业链分析

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3.下个30年,大众汽车如何再次指路中国汽车产业? | 汽车产经

4.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会是怎样?

5.汽车新能源前景如何

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_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2023

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产业链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产业链分析

       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动力电池、换电系统、充电系统、整车制造商等;中游是换电站运营商及动力电池回收;下游应用于各类新能源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别增长96.9%和93.4%。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10万辆,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045万辆。

       随着终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增加,以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用户补能需求较难得到满足的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换电站第一次被写入《工作报告》,成为中国新基建的七大重要领域之一。2022年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也提出,要“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

       在能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背景下,国家将开发新能源作为改善环境和节约成本的重要措施,电动汽车已经呈势不可挡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续航能力越来越强。

       截至2022年12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179.7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76.1万台、交流充电桩103.6万台。从2022年1-12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4万台。与充电桩快充、慢充两种补能模式对比来看,换电的补能时间在5分钟左右,其补能效率远高于快充与慢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用户的补能时间焦虑。

       中国换电市场发展主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探索期(2007-2012),国家电网牵头,示范基地为主,换电模式进入市场,形成“换电模式为主,充电模式为辅”的发展格局;沉淀期(2013-2018),充电模式成为市场发展的主流,主导快充、兼顾慢充,换电模式发展缓慢;发展期,车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消费方式,换电模式再次得到关注,形成充电与换电模式并行发展。

       随着公共交通领域全面电动化发展进程加速,换电模式发展空间较大。当前,换电模式具备的补能高效、快速、安全、购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极大满足出租车和网约车、公交车、货车以及私家车的充电需求。

       2019年至中国换电站保有量为306座,2020达到555座,2022年,2022年换电站保有量增长到13座,较2021年增长52%。按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预计2023年中国换电站保有量有望达到2400座。 截止2022年12月,中国换电站主要奥动新能源、蔚来、吉利、国家电网、博众等企业参与建设。

       更多关于新能源汽车换电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分析,《2023-202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全景调查与市场年度调研报告》。《2023-202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全景调查与市场年度调研报告》为共研产业研究院自主研究发布的行业报告,是新能源汽车换电领域的年度专题报告。

       《2023-202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换电市场全景调查与市场年度调研报告》从新能源汽车换电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态势、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进行入手,分析新能源汽车换电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新能源汽车换电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新能源汽车换电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新能源汽车换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未来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优点,也代表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是指除使用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做为发动机燃料之外所有其它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遵循市场发展的道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协作的不断磨合,逐步提高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工作效率。由于积极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带动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主研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不仅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还能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动力电池发展的趋势上来看,我国主要的动力电池企业,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在注资/合资等方面,逐步向上游产业链延伸。从整车生产能力来看,骨干整车企业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正向开发体系;从研发投入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动力电池的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8%以上,高于行业世界的平均水平。

下个30年,大众汽车如何再次指路中国汽车产业? | 汽车产经

       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将会大步前进,有望取代燃油汽车。

       一、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3.69万辆,同比增长140.7%;出口额11.02亿美元,同比增长271.6%;纯电动汽车出口2.15万辆,增幅为136%;出口额3.63亿美元,同比激增1122.9%。

       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算,可以节约石油3229万吨,替代石油3110万吨,节约和替代石油共6339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22.7%。

       结合中国的能源状况和国际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25年后,中国普通汽油车占乘用车的保有量将仅占50%左右,而先进柴油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将迅猛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议:

       1、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在行业标准和规范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还有更高期待。这也倒逼新能源汽车领域加速变革,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加强高水平的国际开放合作,推动全球协同创新,让中国和各国一起,共同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2、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要强化创新驱动,瞄准技术制高点,企业要在个性化定制方面下功夫,推动品牌建设,要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未来行业发展趋势会是怎样?

       文 | 黄持

       今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中国作为《巴黎协定》的促成者和践行者,也一直在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落到汽车行业,又该如何实现?

       12月28日,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编著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0汽车蓝皮书)正式发布。这也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连续十三年对汽车产业发展形势进行全面论述和深度分析。

       深耕中国市场三十余年,可以说为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的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收获成绩的同时,也肩负着相应的责任。

       尤其是这个特殊的2020年,疫情的肆虐、汽车行业的快速变化,都让经历这一切的人们思考“可持续发展”这5个字的价值和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大众汽车集团提出了“goTOzero”战略,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中和目标。

       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刘云峰博士在发布会上表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一直以坚定的态度,积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将信守承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而蓝皮书对“面向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道路”剖析,就是大众汽车给出的思考。

低碳发展是汽车行业的必然选择

       早在2020年蓝皮书筹备之初,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就与合作伙伴达成了共识:面向碳中和目标的低碳化发展道路,将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大众汽车对于行业发展的理解与洞察,也契合了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而汽车产业和与之相关的交通出行领域,一直都是碳排放的“大户”,因此深入研究汽车产业碳中和,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一环。

       《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2020)发布

       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博士说:“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汽车产业制度深化改革以及扩大开放,将有助于汽车产业迈向碳中和正轨。”

       而“2020汽车蓝皮书”,正是针对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跟军汽车产业自上而下的减排需求和自下而上的减排潜力,提出了以“2028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近零排放、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产品技术低碳化、运行使用低碳化、制造过程低碳化和上游能源低碳化等主要路径。而电动汽车的推广、清洁能源的普及、以及在生产制造环节更加智能、节能,都是构成碳中和的重要环节。

       具体来说,包括了:提升传统汽车节能技术、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通过数字科技和智能化节能、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倡导共享绿色出行方式等多种具体措施。

       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低碳发展道路,也同样围绕这些领域布局。比如加速新技术和电动化产品的引入,聚焦智能网联、出行生态、大数据等业务的逸驾智能,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佛山MEB工厂或是通过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减排870吨二氧化碳的天津变速箱工厂……

       这些努力,也将帮助大众汽车继续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的引领者。

领先10年实现碳中和

       和中国提出的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相契合的是,大众汽车集团的碳中和愿景是通过全产品生命周期碳减排,而这个时间点是2050年。

       而在11月举办的第三届进博会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士曾表示:“碳中和愿景的实现,不仅局限于电动车型阵容的快速扩充,还涉及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直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的整体脱碳。”

       为此,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不仅规划了丰富的电动汽车产品阵容,还发力布局技术研发、充电服务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2019年,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销售了423.66万辆新车,不仅占到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销量的38.6%,在中国市场也实现了接近20%的市场份额。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对于集团“goTOzero”战略实现,还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低碳转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020年至2024年期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与合资企业伙伴在电动出行领域投资150亿欧元,并于2025年前实现15款新能源车型的本土化生产,将电动车型在集团产品组合中的比例提升至35%。

       国产大众ID.4亮相

       今年,两款本土化生产的基于MEB平台的纯电动汽车已正式亮相,分别在上汽大众安亭和一汽-大众佛山MEB工厂投产,电动汽车年产能达到60万辆。到2023年,大众汽车品牌ID.家族车型将扩充至8款。

       而奥迪e-tron也将于明年在一汽-大众奥迪实现国产,基于PPE高端电动车平台的新车型将于2024年在新的合资公司推出。

       此外,大众与江淮的合作也加速推进,随着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投资交割完成,合资企业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而全新的研发中心也在合肥竣工,未来将开发基于MEB平台的车型和全新的纯电动产品矩阵,以及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大众汽车在华电动出行的新基地。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

       在构建电动出行生态方面,大众还收购了同处合肥的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的战略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此外,大众汽车集团还在大众汽车(安徽)工厂周边引入更多供应商,构建一个专属供应商园区。

       在使用环节,大众汽车集团也与星星充电、一汽集团以及江淮汽车联合成立了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在北京、成都和深圳布局了40座超级充电桩,不断为电动车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用车体验。

       而所有的这些努力,以纯电动汽车为核心,但又不止于纯电动汽车,甚至还包括了在中国北方10个生态脆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帮助国内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改善的公益林项目。

写在最后

       正如刘云峰博士所讲:“在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大背景下,加快绿色发展、构建清洁、美丽世界成为大势所趋。”

       在关注了未来出行、新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前沿话题后,这一次的蓝皮书将主题回归本源,关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疫情仍然肆虐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汽车产业如何实现“绿色复苏”,也应该是所有从业者共同关心的话题。

汽车新能源前景如何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在汽车生产和消费方面都已经排在世界前列。

一、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其次,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充电设施建设不足、续航里程短等问题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应用。因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前期需要大量投入资金,市场风险无法估计,因此很多汽车企业还在持观望态度。

二、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将会不断取得突破。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同时,随着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新能源汽车也将与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发展。

       2.产业结构升级

       从行业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良好,随着行业扩展,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和种类会越来越多,同时可以带动我国总体GDP向上提升。未来,中国将加大对充电设施的投入力度,推动充电设施的普及和建设。同时,企业也将积极投入充电设施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服务。

       研精毕智市场调研网是专业的市场调研、行业研究、企业研究及监测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前景的综合咨询服务平台。专注市场调研、研究报告、行业分析、定性研究、市场调查、行业可行性研究、专项报告、动态监测、细分市场研究、专家访谈纪要等各类定制报告;研精毕智市场调研网为广大用户提供专业、客观的行业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及市场商机,以供决策参考。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新能源车补贴政策变化历程、国内新能源汽车月销售量

       2022年2月28日,院新闻办公室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中指出将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设施奖补等政策。这与2022年1月1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关于2022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终止,12月31日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的政策有明显冲突。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车)的补贴究竟是将延续还是终将取消?补贴取消后究竟影响有多大?

政策补贴退坡有影响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从新能源汽车补贴历史来分析问题产生的缘由,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自2013年以来呈现对车辆性能要求逐年提高,补贴逐年退坡的态势。

       结合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来看,政策退坡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其中尤其是在2017年和2019年两年,国家补贴政策退坡对市场影响较大。2017年由于市场存在生产商骗取补助的恶劣行为,出台了《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导致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减少。

       2019年国家进一步大幅降低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并彻底取消了对插电混动车型的地方补贴,这导致2019年新能源汽车2019年销量出现了大幅下降。可见政策退坡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有着较大的影响。

       尽管政策影响较大,但是补贴政策退坡的影响存在梯度性,自从2020年起,尽管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仍是持续退坡的态势,但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新能源车产量占比从4.51%上升至11.22%,2022年1月在新能源车补贴进一步退坡30%的情况下,当月新能源车消费量更仍是达到了43.1万辆,处于较高水平。可见这两年的补贴政策的退坡并未削减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技术发展催生消费者购买需求

       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但产量不降反升的究竟为何呢?前瞻认为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技术升级和消费者消费习惯所导致的。前瞻认为在2017年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需求主要就是来自政策补贴形成的政策驱动型需求,因此在2017年国家从供给和需求双边补贴退坡后,行业消费需求出现了大幅短期大幅减少;2017年以后,随着行业技术不断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需求除了一部分来自于政策驱动,还有一部分则来自源于技术提升带来技术驱动型消费需求,但是在这一阶段政策驱动的消费需求仍然是主力行业消费需求,因此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受政策补贴滑坡影响较大,期间销量也呈现波动变化态势;进入2020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无论是续航、充能还是相关配套设施普及方面都持续提升,行业需求逐渐转变为技术型和政策型双驱动的态势,行业因此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除此以外,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改变,并且不间断的补贴退坡预期,也从心理上促使了许多消费者为了赶上补贴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每次退补政策开始前的最后一个月,行业销量均会出现大幅提升。

目前行业技术发展已进入瓶颈期

       但是否这便是2023年取消补贴对我国新能源销量影响的答案?首先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新能源车技术发展已经逐渐进入瓶颈期。

       由于新能源车,尤其是目前主要普及的电车,受到其电池的化学属性所限制,在续航里程、充能销率、抗寒能力和安全性等因素都已基本达到短期的技术瓶颈阶段。想要克服这些问题,厂商所需投入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仍较大,因此想要在中长期内持续依赖技术突破带动持续性的需求提升的可能性并不大。

真取消补贴,新能源汽车并无竞争优势

       从消费的消费态度来看,虽然新能源汽车(电车)相比于燃油汽车具有一定的环保优势,但驱动消费者购买的仍然以汽车本身的性价比因素为主。

       前瞻以特斯拉标准版model3、小鹏P7和奔驰A级轿车三款车型为例进行对比,在补贴后和含税后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三款车的首年使用成本大致如下表所示:

       注: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实际情况仍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综上分析,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会低于燃油车,尤其是在可以使用家庭自有充电桩的情况下,使用成本可能低值每百公里5-6元,并且如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针对新能源车的牌照补贴政策仍处于政策存续状态,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但是从折价率和充能效率来看新能源车仍是不及燃油车。

       因此如果客观综合对比当所有补贴政策都取消后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两者的性价比来看,由于新能源车在续航损失、充能销率和保值率上本就不具备优势,当补贴取消后,其由于补贴带来的价格优势将荡然无存,那么其竞争力综合评分将变得低于燃油车,在技术没有进一步升级的情况下,那么大部分消费者将重新选择燃油车。

预计未来政策仍将以缓和退坡为主

       基于上文的分析,前瞻认为在新能源技术优势有限的情形下,目前“一刀切”砍断新能源补贴的可能性不大,故而最后前瞻分析得出虽然根据《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3年起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仍将取消,但是地方性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如上牌优惠仍将延续,整体行业补贴政策仍将以缓和退坡为主。

       综合来看,前瞻认为,如果从2023年起所有补贴政策全部取消,出于“赶补”心理,2022年行业销售量将出现大幅增长,但2023年起行业销量则将由于新能源车缺乏竞争力优势和提前消费的原因,大幅滑坡至2021年的销量水平,并在技术未出现进一步突破的情况下,销量呈下降趋势;若2023年起国家补贴政策取消,地方补贴政策得已延续,则预计2022年由于相同原因出现销量大幅增长,随后,整体呈缓步增长态势,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城市地方补贴政策,尤其是上牌政策对消费者吸引力较大的缘故。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好了,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