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起源_唐朝的起始年份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唐朝的起源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唐朝的起源的话题。

1.?Ƴ?????Դ

2.唐朝的国号“唐”是怎样来的?有着怎样的含义?

3.唐朝()商业繁荣发展有谁知道?

4.要唐代开始的中国历史,越全越好!还有要个日本历史!

5.唐朝对汉语发展有哪些贡献?唐朝对汉语的影响介绍

唐朝的起源_唐朝的起始年份

?Ƴ?????Դ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一下子从盛唐走到中晚唐,从盛世变为军阀混战的局面,内有藩镇不听号令、频频造反,外有吐蕃虎视眈眈、屡犯边境,中晚唐时期战火纷飞,可谓是实打实的内忧外患。

       在这一时期,发生过泾原兵变、吐蕃侵袭,甚至连长安城都被攻陷,皇帝不得不逃亡避难。那么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为何还能坚挺到黄巢起义,直到公元907年才走向灭亡呢?

       中晚唐时期出现过元和中兴、会昌中心,皇帝们为了夺回皇权进行过很大努力,也出现过一大批忠君的功臣名将,他们守卫京师,抵御外寇。

       此外,一支驻守京畿地区的常备武装力量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关中得以和平,唐朝得以坚挺百年,它就是唐朝禁军神策军。

一、起源:玄宗——肃宗

       神策军起源于安史之乱前夕。公元754年,大将哥舒翰在击败吐蕃、收复黄河九曲后,上表请求设置洮阳郡,以成如璆为太守,同时兼任神策军使,这就是最早的神策军。

       此时的神策军是作为抵御吐蕃的边防军出现的,编制在两千人左右,只是一支普通的戍边军队,与日后的禁军还相差很远,甚至没有进入割据势力的中原大战。直到安史之乱后,朝廷征调大量边军平乱,神策军也在征调之列,赴难中原。

       公元759年,神策军兵马使卫伯玉率领千余神策军参加相州之战

       此战,唐肃宗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结果唐军大败亏输,卫伯玉只好带着本部人马逃亡陕州。然而,卫伯玉发现神策军原来的驻地已经沦陷吐蕃,神策军突然无家可归,只好留在陕州,站在抵挡史思明进攻的最前线。

       恰好此时深受肃宗信用的鱼朝恩也在陕州,自然而然就成了神策军的监军,在卫伯玉的努力下,他们大败史思明三千人马的进攻。此战也让神策军得到肃宗褒奖,他们与陕州节度使郭英乂手下的人马共同镇守陕州,完成从戍边军到藩镇军的转变。

       之后,卫伯玉、郭英乂先后被征调入朝,鱼朝恩成为神策军统帅。从此以后,神策军在鱼朝恩这位权宦的率领下,迅速成为唐朝皇帝的嫡系禁军。

       公元763年,吐蕃攻占长安,代宗出奔陕州,鱼朝恩率领神策军护驾有功。待吐蕃退去后,神策军护送代宗至长安;此后又发生仆固怀恩诱吐蕃进逼京师,鱼朝恩率神策军护卫京师,待吐蕃退去后,神策军正式成为中央禁军。

二、上升:代宗——宪宗

       得益于吐蕃军的屡次进犯以及深受皇帝信用的统帅鱼朝恩,神策军在护驾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皇帝的嫡系部队,另外,神策军是从戍边军到抵抗史思明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其战斗力是其他禁军无法比拟的。因此,代宗以及后来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神策军,在其成为禁军之后,鱼朝恩对其进行扩军。

       扩军的主要来源是邢君牙、尚可孤、郝廷玉、阳慧元、侯仲庄等部曲,这些部曲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是实打实的实力派,他们的加入使神策军实力大大提升。另一方面,代宗从鱼朝恩之请,将好畤、普润、兴平、武功等地划入神策军名下,使神策军有了物资和财赋来源。

       鱼朝恩被杀后,神策军由刘希暹、王驾鹤、白志贞等武将统率。

       此期间,神策军能征善战,跟随李晟打败过吐蕃,“逾漏天,拔飞越,廓清肃宁三城,绝大渡河,获虏首千余级”;军纪严明,德宗征调军队防秋,临行时皇帝和大臣设酒食践行,其他军队都受命饮酒,独独神策军不饮,“上深叹美,赐书劳之”。

       可以说,神策军是关中地区最值得皇帝信赖、也是最能打的一支军队。

       而接下来的奉天之难则使神策军被宦官一手掌控。奉天之难中,许多文臣武将叛变,与之相对比的是德宗身边的宦官一个都没跑;同时神策军在此次叛乱中表现突出,是平乱的主力。

       因此,在叛乱平定之后,德宗将自己最信赖的人与最能打的军队结合起来,让宦官任神策军统帅,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神策中尉,同时设置多个军职由宦官担任。此时的宦官统帅与鱼朝恩是不一样的,他们对神策军的掌控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一个宦官倒下后,势必会有千千万万个宦官站起来重新领导神策军。

       自此,神策军与宦官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荣辱与共,兴衰相倚,同时走向兴盛,也同时走向灭亡。

三、衰亡:宪宗之后

       宪宗朝的神策军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德宗时期,神策军已经“至十五万人”,作为京师禁军,同时也是镇守京畿的精锐之师,神策军多次出征地方,是朝廷打压藩镇最直接的力量。宪宗即位之初,神策军即跟随李晟打败西川军阀刘辟,并将其生擒。不过在接下来的一次出征中,神策军吃尽苦头。

       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去世,宪宗为了改变河北藩镇父死子继的传统,决定兴师讨伐不听话的王士真之子王承宗。但是这次的统帅吐突承璀屡战屡败,战事迁延日久,最后还是王承宗上表谢罪,神策军才撤回京师,草草收场,本质上此战是皇权在与藩镇的斗争中落败。

       此战过后,神策军威名不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很少大规模出兵征讨地方,而是留在关中镇守京师,并逐步走向衰落。

       神策军的衰落是各方面因素导致的。比如在宪宗之后,神策军较少参加战争,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而朝廷给神策军的各种优惠政策反而助长了他的腐朽:神策军待遇优厚,补给是其他军队的三倍;代宗之后的每次大赦天下最优待的就是神策军;神策军在法律上不受御史监察,在人事上可以优先升迁转任,在经济上可以自己经营买卖。

       一系列优厚政策让神策军成了香饽饽,无数富家子弟挤破头皮也要挤进来,但是他们又不能打仗,在晚唐时期主要就是跟着皇帝打猎游乐、营建宫楼、习“角抵、杂戏”,打仗的时候就花钱弄来更不会打仗的老弱病残代替自己。

       因此,在黄巢起义时,宦官田令孜率数万(号称十万)神策军把守潼关的时候,起义军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攻克潼关,神策军竟毫无一战之力。

       此战过后,神策军死伤殆尽,之后虽然有田令孜、昭宗募兵建神策新军,仍由宦官统领。但是神策新军与宦官绑在一起,被卷入与朝臣的斗争,同时卷入的还有朱全忠与李茂贞两大藩镇势力,最后朝臣依附的朱全忠获胜,宦官被屠戮殆尽,神策军也被正式废除。

       曾经不可一世的神策军就此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神策军的鲜明特征就宦官的兴衰决定了神策军的兴衰,在穆宗之后的九位皇帝中,有七位是宦官所立,其余两位之一的敬宗虽然不是宦官立的,但他却死于宦官之手。宦官之所以如此嚣张,完全得益于他们对于神策军的掌控。

       但是神策军的存在对于唐朝的延续是有积极作用的。神策军在抵御吐蕃、平定叛乱方面立下诸多功劳,从神策军镇守关中以来,关中出现过近百年的和平,这在中晚唐是很难得的。难怪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曾说“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唯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宝”。

唐朝的国号“唐”是怎样来的?有着怎样的含义?

       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晩唐时期。四唐指初唐、盛唐、中唐、晩唐,原为旧时对唐诗的分期。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叙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晩唐之不同。

       四唐说的分期法起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的阐发,奠定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唐朝划分方式

       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公元618~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盛唐公元713~755年,大体上是指唐玄宗、天宝年间,中唐公元756~824年,大体上是指唐肃宗至德元载至唐穆宗长庆四年之间,晚唐公元825~907年,大体上是指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昭宣帝天祐四年之间。

唐朝()商业繁荣发展有谁知道?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数不胜数,历朝历代虽然存留时间不同,有的辉煌、有的平平无奇、有的没落,但是它们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国号,即朝代名称,而且都有独特的意义。而唐朝的国号?唐?是追根溯源,出自山西,源自陶唐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由尧统领,后人称为?唐尧?,同时暗示了出身的高贵、血统纯正。?唐?的含义是殷实繁盛、吉祥广大之意,都是朝代长久之意!

       古代朝代的名称取名一般出于两个因素,一是因地名得名,二是因爵号得名。历史上记载,夏朝和商朝就是因地名得名的,夏朝建立于夏地,商朝是受封地在商。还有周,起源于周原。唐朝的国号看似更偏向于第二个因素,因为唐高祖李渊,曾经的爵号叫?唐国公?,所以他称帝后自然以?唐?命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根据李渊起义的地方,李渊起兵之地正是?唐尧?的部落。这又不得不说到一个典故《桐叶封弟》,周武王伐纣后,封其弟为?唐叔虞?。隋唐时期,李渊被封为?唐王?。可见,李渊的名号与?唐?密不可分,国号也由此得来。

?唐?这个字在《易经》中有很好的意义。从拆词来看,可看为从庚从口,庚有殷实繁盛的意思,口有繁衍壮大的意思,说人口兴旺,朝代繁盛。?唐?字就有广大吉祥、灿烂辉煌的意思。而且符合《易经》的金木水火土定律,隋朝的灭亡,为唐朝的繁荣发展让路,并为唐朝的发展还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古人看来,唐朝时来运转。

       总而言之,?唐?这个称号意义深远,被古人寄有诸多希望,唐朝的发展也如古人所愿,确实是盛世,八方来朝。

要唐代开始的中国历史,越全越好!还有要个日本历史!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荣基因,我们不难发现,其间的引导功不可没。 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 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儒三教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渗透。到了唐朝,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使这种局面得到较大改观。 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认李耳为先祖,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发展。武则天想当女皇,实行武周革命,僧人怀义、法明则造《大云经》宣传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为其大造舆论。武则天上台后大肆佞佛,广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云经》,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兴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后期的不良影响,复将道教放到佛教之前。尽管前后的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积极的扶植,获得了充分发展。 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中国式宗教的。 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 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唐太宗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事迹给后世开了个好头,以后的高宗、武后、玄宗也都代代相传,使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 所有这些,加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 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唐代文学,诗赋散文,,千姿百态,盛极一时。尤其唐朝的诗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气势恢宏,流传千古,深受珍爱。是唐文化中芬芳的奇葩,璀灿的明珠,是冠绝古今的诗歌高峰,也是唐朝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唐朝文学繁荣的原因,首先在于它植根于盛唐这片沃土之中。国家的统一与强大,社会的安定与宽松,新兴中小地主势力的崛起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使文人、学子充满自信、理想与追求,给他们抒发情怀,表达思想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其次,与唐朝皇帝的爱好与提倡有很大关系。唐太宗不仅擅长政治,而且喜好文学。处理国事之暇,常与大臣赋诗唱和,清人编辑的《全唐诗》、《全唐文》里收有他的许多诗赋。继太宗之后,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也都大力倡导文学。特别到后来,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刺激并影响了文学创作。然而科场里那种规定过死的考试方式,往往使举子们的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 唐朝对外奉行开放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取怀柔做法,设立856个自治性较强的羁縻州、县。唐太宗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各族人民,他通过和亲与吐蕃、吐谷浑等民族发展关系,加强团结;通过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做官,在军队带兵,表示对他们的信任与重用。太宗以后的继位者也都沿袭这些做法,这对中外文化交流,胡汉民族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唐朝对汉语发展有哪些贡献?唐朝对汉语的影响介绍

       一 唐 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9年

       后梁 公元907-923

       后唐 公元923-936

       后晋 公元936-946

       后汉 公元947-9

       后周 公元951-960

       (十国:歧,南楚,吴越,前蜀,南吴,桀燕,南汉,南平,闽,后蜀,南唐)

       封建制度成熟时期 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宋(辽)公元960-1127(宋沦为地方,辽 公元916-1125)

       金(西夏)公元1115-1234(西夏 公元1032-1227)

       元 公元1206-1370

       封建制度完善时期 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明(鲜卑,瓦剌,鞑靼)公元1368-1644(明沦为地方,先辈瓦剌既蒙古 公元1206-1630)

       顺 公元1644-1645

       清 公元1644-1912

       封建制度崩溃时期 公元18世纪-公元20世纪

       义和团(拳)约公元1887-公元1900年农历5月

       民国(伪)公元1911年10月10日-公元1928年

       袁世凯称帝 公元1915年-公元1916年

       军阀混战 公元1916年-公元1928年

       张勋复辟 公元1917年7月1日-7月12日

       共和制度成型时期 公元20世纪初-公元20世纪末

       民国(真)公元1928年-公元1949年(民国沦为地方)

       日本(侵)公元1931年-公元1944年(实际大部分日占区已经收回)

        公元1947年-公元1951年(全国性全面解放)

       理想共和制崩溃时期,理性共和制完善时期 公元20世纪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49年-

       以上全部是按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二 据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与《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公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实际上,直到公元11世纪,日本各地有100多个小国。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到了公元4世纪,这些小国逐渐得到统一,在关西地方建立了大和王朝。按日本官方的说法,当今的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此时中国已进入两晋时期。

       5世纪初,大和国发展到鼎盛时期,势力曾扩大到朝鲜半岛南部。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公元645年发生大化革新,建立起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7世纪时,推古女皇的侄子圣德太子仿效隋唐,锐意政治革新,实行“大化改新”,试图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一个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只可惜圣德太子壮志未酬身先死,其革新大业也因之付诸东流。传说圣德太子曾派遣特使小野妹子远赴中国,捎去一封“东天皇敬白西天皇”的国书,结果让天下独尊的隋炀帝大怒,不过小野妹子成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驾桥铺路的先驱。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奈良市及近郊),标志着日本皇室开始从古坟时代进入了奈良时代,同时也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奈良时代与此前的古坟时代,基本上是男女天皇分掌天下,18位天皇中女性占了8位,而在此之后900年中,都是男性天皇,直到1633年德川幕府时期明正女皇登基。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10—11世纪时,皇室的外戚藤原氏垄断长达200年,皇权开始旁落。几位天皇禅位后被迫退隐寺院,与青灯古佛相伴。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称为“院政时代”。

       12世纪末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军事封建国家,史称“幕府”时期。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应仁元年(1467年),“应仁之乱”爆发,日本进入长达100年的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日本群雄四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乱世争雄,最终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建立德川。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了幕府。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日本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

       1868年1月3日,维新强国的“倒幕派”成功发动,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揭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但也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要与西方列强争夺东亚控制权。日本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方面称“日清战争”),打败了中国北洋舰队,侵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1904年进行了日俄战争,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1910年侵占朝鲜半岛,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借机对德宣战,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权益攫为己有。1929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走上了通往军国主义的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是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8月9日,苏联红军正式参战,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字无条件投降。

       战后日本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国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增长”的“新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末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12年9月25日,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访问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总理和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平友好关系,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正式恢复邦交。

       日本经济在13年受到国际性石油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放慢,转入“稳定增长”时期,但增长率仍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最高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泡沫经济,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进入长达十几年的经济低迷和停滞期。2003年,日本经济出现明显复苏势头。

        唐朝是古代文化发展的一段高峰期,现代不少年轻人都很喜欢唐文化,甚至还引起了一股研究唐文化的风气。唐玄宗时期是唐朝最鼎盛的一段时间,无论是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对周边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实际上唐朝能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别的国家,也是因为汉语的发展得到了进步,那唐朝对汉语究竟起到了哪些推进作用和贡献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一、唐朝的“唐话”和万国来朝

        中国的文字起源较早,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标志着古汉语的成熟。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在文字成熟之前,古汉语至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沉淀。按照学术界的说法,中国汉语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现代汉语三个阶段。

        上古汉语是从夏商时期到晋朝,《礼记·王制》曾记载,周朝分封八百诸侯: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

        秦始皇统一七国后,才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此后历经发展,才有了上古汉语。

        从南北朝到隋唐,这段时间古代汉语系统得到重构,形成“唐话”,又被称为中古汉语。唐朝的汉语和近代文言文十分接近,学习起来比上古汉语要容易的多。

        唐朝时期,万国来朝,是我国古代汉语对外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亚诸国和唐朝交流频繁,包括突厥、回鹘、吐蕃、波斯以及粟特人建立的康国、曹国、石国等,都有大量的学生和商人来到唐朝。另外,包括日本、新罗(朝鲜半岛)、百济(朝鲜半岛)、高丽(朝鲜半岛)、泥婆罗(尼泊尔)、天竺(印度)、林邑(属越南)、真腊(柬埔寨)、狮子国(斯里兰卡)等国,也都有学生和商人仰慕唐朝的高度文明,不远千里来到唐朝,这就有了万国来朝的景象。

        唐朝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繁华,更在于他的包容,繁华的长安城,“万国”百姓杂居,用“唐话”交流成为当时一大奇景。但他们是如何学习“唐话”的呢?

        二、来唐人员的汉语教育

        1.唐朝留学生的汉语教育

        首先以日本留学生为例,据《唐太宗实录》记载,贞观年间,日本派遣留学生团体来到长安。此后,日本先后13次派遣留学生来唐,规模很大,合计多达600多人,这些人被日本称为“遣唐使”。这批遣唐使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这些遣唐使的主要留学目的是接受唐朝的文化,然后学成归国,对日本国内进行输入。

        当时唐朝对日本留学生非常重视,从入学开始,基本上就安排最初级的汉语培训,此后,还有组织地安排对中国传统国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学习。而这些学习的基础,都是从他们会使用汉语开始。通过遣唐使,汉语对日本的影响很大。举三个例子:

        第一,日本第一部古代文学作品《古事记》,记录了日本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成书于公元712年(唐玄宗登基那年)。最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全部用汉字写成的,在日本影响很大,对中国汉语的对外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日本天皇是一脉相承的,“天皇”一词,最早并不是日本使用。唐高宗时期,皇后武则天权势很大,满朝大臣称唐高宗为“天皇”,称武则天为“天后”,由此,“天皇”这个词才传入日本。日本每一位天皇都有自己的年号,唐朝时期,日本有了第一个天皇年号,名叫“大化”,取自中国的《尚书》中的:

        “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

        可见,中国的汉语和政治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之深。

        第三,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下图)生于武则天执政时期,他从出生就开始接受日本归国的“遣唐使”的教育,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了基本的掌握。唐玄宗4年,阿倍仲麻吕来到中国,竟然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进士,在当时算是个“奇迹”。这能映射出汉语对日本国内年轻人的影响。

        不仅仅是日本,据《贞观政要》记载,唐朝国子监曾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吐蕃年轻人学习汉语。可能因为文成公主和亲的缘故,贞观年间,唐朝和吐蕃的关系非常亲近。史载:

        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另国中权且罢之,身亦释毡裘,袭纨绮, 渐慕华风,猜广日革,至遣子弟入国学而习业焉。

        也就是说,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后,吐蕃开始派遣留学生来唐朝学习汉语。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一分为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最后纷纷和唐朝交好。留学生来唐频繁,据《东史纲目》记载:

        “新罗自事唐以后,常遣王子宿卫,又遣学生入太学习业,十年限还国,又遣他学生入学者多至百余人,买书银货则本国支给,而书粮唐自鸿胪寺供给,学生去来者相踵。”

        可见,新罗派遣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投入很大。

        除了上述所说的日本、吐蕃、朝鲜半岛外,还有许多国家派遣留学生来唐朝,有许多史料有明确记载。例如,《旧唐书》记载:

        大和七年(837年)正月,渤海国遣同中书右平章事高宝英来谢册命,仍遣学生三人。

        《旧唐书》还记载了南诏国、康国等藩属国派遣留学生来唐朝的事迹。

        2.唐朝商人的汉语教育问题

        如果说,外国留学生来到唐朝,是以学习和文化输出为目的,那外国商人来到唐朝,目的就非常纯粹了,他们是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尤其是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外国商旅,他们对汉语学习非常刻苦,毕竟,熟练的汉语能力,直接和自己的商业利益挂钩。但商人对“唐话”的学习,和留学生有很大不同。商人只需要学会简单的商业汉语即可。在《新唐书·西域传》中,有粟特人学习汉语的简要记载,大致意思是:粟特人世代经商,长期奔走于西域和长安、洛阳之间,对简单的汉语有基本的掌握,并且还世代相传。

        另外,还需要提到一个特殊的职业,那就是通译。唐朝和外藩交流很多,需要很多翻译人员,通译在当时是个非常吃香的职业。不仅在政治上需要大量的通译人员,在经济上也需要。如果有的商人第一次来到唐朝,对汉语掌握不是很纯熟,他会花钱请一个通译来帮助自己。唐朝时期,长安城有专门做通译生意的,有懂波斯语,也有懂天竺语的。随着商人们来到长安的次数越来越多,基本上能掌握最简单的汉语。

        唐朝的汉语,通过丝绸之路,对中亚一代影响很大。至今,在中亚等地,还能出土汉语印章、石碑等。例如,2004年,土库曼斯坦曾出土一枚印有汉字的印章,考古学家推断,应该是唐朝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留下来的。可见,这一时期,汉语的对外影响,存在许多历史证据。

        三、唐朝时期,汉语对外传播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唐朝的长安、西亚的君士坦丁堡、欧洲的罗马,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三大名城”。其中,又以唐朝长安最为繁华,长安在人口、面积、商业繁荣等方面都超过其他两城。长安的繁华,必然引来许多外国政治家、留学生、商人、僧侣等纷纷来唐,这一时期,汉语展示了他独特的魅力和对外影响力。唐朝对外汉语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唐朝的政治影响力极大,引来万国来朝,“万国”来到长安,推动了“唐话”的发展。这一时期,是政治推动了汉语的发展,同时,唐朝汉语的发展,也推动唐朝的政治影响,两者相辅相成。以至于,现在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国的唐朝汉语古籍,对当地的政治、文化影响极大。

        其二,唐朝长安城的繁荣,引来无数外国商人和旅行者,不管是在长安定居还是贸易,学习“唐话”都是必要条件。这一时期,外国商人掀起了一股“汉语热”,汉语通过商人流通,对外迅速发展,目前,世界各地仍然存在“唐人街”。所以说,唐朝繁华的商业和唐朝汉语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其三,唐朝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汉语的发展。唐朝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对外交流频繁。在文化,特别在古典文化、诗词、宗教等领域对外发展迅速。在唐朝文化发展过程中,直接推动了汉语的对外影响力。如现在的日本和韩国,仍有许多唐朝时期的汉语著作。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古汉语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摸索和实践中的结晶。巍巍中华,汉语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影响着全世界。在繁华的唐朝,汉语借助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迅速对外发展,对世界华语格局的影响很大,为全球的语言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关于“唐朝的起源”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唐朝的起源”,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