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_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怎么用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维也纳乐派的影响

2.哪位法国作曲家被称为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3.5.西方的音乐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4.音乐批评专业学什么?

5.拉索是一个保守的作曲家吗?

6.请教一个关于音乐的学术性问题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_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怎么用

维也纳乐派的影响

        勋伯格以前的人类音乐史是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史,其中最璀璨的一章是17世纪末以来的调性音乐。但自从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开山人物勋伯格开始书写无调性音乐的新篇章起,人类音乐史添上了浓艳的一笔。

       “调性的瓦解”历来被看作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所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人们往往把瓦格纳对调性的极度模糊,到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到勋伯格的四度高叠置和弦和自由无调性,到十二音技法的确立,看作20世纪末音乐的思想先驱。

       无调性音乐对音响的开拓和乐思的解放的功绩不容抹煞。无调性(包括自由无调性、十二音技法、整体序列、具体音乐、偶然音乐、绝大多数的电子音乐及其他)从根本上使音乐创作的思维方式彻底改观,而第二维也纳乐派则是这一“革命”的“带头人”。

       人们常说,勋伯格创立十二音技法对于20世纪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不协和音的解放”。对平均律十二个音同等对待,从根本上改变了几百年来“以协和音为中心,不协和音必须解决到协和音”这条陈规。乔治·波尔(George Perle)和保尔·兰斯基(Paul Lansky)合作写成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中指出:“勋伯格的方法的最重要的影响,也许并不在于十二音概念本身,而在于一些独特的概念,诸如排列、倒影的对称和补充,移位情况下的不变性,集合结构,闭合的系统,作为作品决定因素的相邻关系的特性,通过预先确定的运用而促成的音乐表面的移位等等。在不同的作曲家如巴托克、斯特拉斯文斯基、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瓦雷斯(Varase)等人的音乐中,不同程度的尖锐化,使各个概念本身,或者与许多其他概念相结合而成为焦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序列思想的发展,可以不被看作是与以往音乐思想激进的决裂,而是与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多种音乐思维的特别卓越的合作。”

       贝尔格与韦伯恩两人同于1904年师从勋伯格,此后三人在创作生涯中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音乐创作进行最为革命性变革的第二维也纳乐派。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音乐的出现和传播,产生了50年代中最流行的音乐语言。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序列音乐思想影响了20世纪中叶很多青年作曲家,就连斯特拉文斯基这位一直被认为是持有与勋伯格相对立的一种音乐理想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也于1952年开始拥护和提倡序列主义,他在1952年以后的作品都属于序列音乐。斯特拉文斯基常常称赞韦伯恩的音乐,他在1958年写道:“在本世纪音乐中,我很喜欢韦伯恩两个时期的作品,即后期的器乐曲和自最初的12首作品至《三重唱》之间的一段时间的歌曲。这两个时期的作品都去掉了早期作品的那种矫揉造作的毛病,它们也许是韦伯恩作品中最有光彩的音乐……韦伯恩对我来说意味着音乐上的正义(juste de la musique),我毫不犹豫地置身于他那尚未成为正宗艺术的‘缪斯’的仁慈荫庇之下。”这一席话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赞扬,事实说明,斯特拉文斯基的许多50年代的作品都受到了韦伯恩音乐的深刻影响。可见,韦伯恩在当时已成为影响如此之大的作曲家,虽然其毕生仅创作了3l首乐曲,其中最长的只有10分钟。这些乐曲在力度上大部分是极弱奏,而且在乐谱上休止符比音符还多。他的全部作品可在不足3小时内奏完。韦伯恩全部音乐的基本原则便是简洁,他以几个音开始,并以这几个音为基础构成一首乐曲。这种极端纯的观念,即把音乐简化到只剩下绝对不可缺少的东西(任何进一步的简化将会导致完全没有声音),代表了形成20世纪相当数量的艺术的一种倾向。而斯特拉文斯基后期序列音乐作品的最显著特点便是简短与自我限制。在这些声部与乐器不多,演奏时间约10分钟的简短作品中,所有细节都很重要,都很鲜明。斯特拉文斯基此时对强大的效果已不再感兴趣,而是使每一音符都成为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也许在这三位第二维也纳乐派作曲家的有生之年,他们并不曾感到自己能够在本时代的音乐上留下持久的烙印。贝尔格卒于1935年,韦伯恩卒于1945年,勋伯格卒于1951年。而在这三位作曲家辞世之后的50年代的短短几年中,他们的成就便获得了世界范围的承认。他们的音乐不但公开演出,还被录成唱片和磁带,专门分析他们作品的书也出版了,许多年长的和年轻的作曲家变成了“十二音”作曲家。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音乐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音乐界第一个伟大的发现。

       音乐家米尔顿·巴比特(Milton Babit)对于十二音作曲技法分析透彻,见解深刻,他通过研究,揭示了以前未被人们注意到的十二音作曲法结构上的原理和潜在功能。巴比特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十二音音乐,他对于十二音作曲法独具匠心的运用尤为令人折服。他继承了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主张,即:将音乐中无论大小的每一方面在众多层次上与其他各个方面联系。同时,也将他们的一些创作技法做了一些发挥,使其奠定了一种新的、含义激进而且深远的音乐语法基础。巴比特创造出了一套阐述十二音音乐的语汇,这套语汇如今被广泛用。

哪位法国作曲家被称为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克劳德·德彪西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Robert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亦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3月25日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中文名:克劳德·德彪西

       外文名:Achille-ClaudeDebussy

       国籍:法国

       出生日期:1862年8月22日

       逝世日期:1918年3月25日

       职业: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毕业院校:巴黎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牧神午后》、《夜曲》,《大海》,《版画集》等

       主要成就: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和代表

       人物生平

       成就

       德彪西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并设法远离这一称谓。

       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Robert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不管怎样,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生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店。

       德彪西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求学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MautédeFleurville的关照。

       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有ErnestGuiraud、Louis-AlbertBourgault-Ducoudray、mileDurand、Antoine-FranoisMarmontel、CésarFranck、AlbertLignac。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就显露出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在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了寻求一种新的音响组合,他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他弹奏的和弦,全然不按照传统规则予以预备和解决。为此,他常常遭到教师们的责备。

       升华

       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扬名

       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荡儿》(《L'Enfantprodigue》)荣获罗马大奖,并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设在意大利罗马的法兰西学院4年留学的资格。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他还广泛结交当时欧洲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作曲家,并对理查德·瓦格纳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85年-1887年,德彪西是在意大利罗马度过的。

       1888年他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就离开那里,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震撼了,他在拜罗伊特呆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艾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印象深刻。

       成型

       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他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讨论聚会,这些艺术家们的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最后总的艺术风格。

       创立音乐奥秘

       对俄罗斯影响

       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

       他生于1862年。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因此他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俄国贵夫人梅克夫人家里钢琴教师,并且有机会到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而且最后在梅克夫人的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以穆索尔斯基为代表,被称为俄罗斯民族乐派)。

       德彪西对这些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

       全音音阶

       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他的音乐学院课程。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全音音阶。

       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

       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泛音

       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于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结果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音乐特色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主义,成为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自成一派而闻名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

       1918年3月25日,德军空军和炮兵对巴黎发动了春季攻势,德彪西因癌症在巴黎的家中去世。逝后葬在Passy公墓,完成了他死后“在树木和鸟儿中”长眠的遗愿,他的妻子和女儿同他葬在一起。

       主要作品

       按体裁时间分列:

       管弦乐

       舞台作品

       室内乐

       钢琴曲

       第一期作品(1884—1900年)

       钢琴曲

       第二期作品,1901年—1904年,印象主义成熟阶段,但也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合唱

5.西方的音乐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作曲家被称为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其他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虽然德彪西并非出身音乐世家,也没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但他却十分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露出显著的音乐才能。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于七岁开始学习钢琴。

       1871年10岁的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Mari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

       1872年,11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

       有Ernest Guiraud、Louis-Albert Bourgault-Ducoudray、Émile Durand、Antoine-François Marmontel、César Franck、Albert Lignac。

       德彪西是一个看谱就能知音的学生,他的钢琴提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第二叙事曲》。

音乐批评专业学什么?

       虽然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音乐学建立于19世纪的中期,但对音乐进行研究则是古已有之的学术领域,在中国如此,在欧洲也是如此。西方的音乐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1 古代 远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始从两个方面对音乐现象进行研究。首先是比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从数学角度探讨了音响学理论,他们发现和研究了弦长的比数越简单,则其声音就越和谐。毕达哥拉斯还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的运动也是和谐的,它们之间也存在以数为基础的秩序,音乐中存在的这种数的关系正是反映了主宰宇宙的数的本质,这就是所谓的“天体和谐论”。其次是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从道德的角度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柏拉图认为,在音乐里有善与恶的性格,它们会对听者产生影响,因此必须使用适合于表现节制、勇敢、宽宏性格的乐曲与乐器。亚里斯多德则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处于教育与游戏之间的一种高尚的享受。在中世纪教会音乐理论占支配地位,音乐已不是活的艺术,而是作为数学的四门学科之一。波埃提乌斯的《音乐纲要》是当时的权威性著作,他继承了毕氏的传统,潜心从数学角度研究音乐,使之成为一种神秘的推理,并对其结论做出神学的解释。因此在这个时代音乐研究变成纯粹为宗教服务的工具。随着教会多声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图示式的定量记谱法。使作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书面记录下来的乐曲具有了权威性。

        2 近代中世纪末期音乐研究逐渐摆脱了古代理论的束缚,音乐中显现出人文主义倾向,它在美学上是古典美育论的延续,并与后来的情绪论相衔接,文艺复兴时代,音乐研究的中心仍然是音乐理论。15世纪后半期的理论家廷克特里斯在对位法方面很有造诣,他的《音乐用语定义集》(1473)是最古老的音乐词典之一。这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是扎林诺,他提出了依据大小三和弦组成和声的理论,开近代和声思维方式的先河。

        进入17世纪人们开始注意古代音乐资料的编纂工作,并尝试进行粗略的音乐史记述。普列特留斯的《音乐大全》对了解固定低音时代的音乐,特别是乐器和曲式问题是很有价值的。普林茨以吉尔谢写于该世纪中叶的《音乐全书》为依据,首先撰写了编年史性质的音乐史(1690)。

        18世纪通史性的音乐史大量出现,对历史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为以后的学术性音乐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马尔布鲁克、巴尼、霍金斯、拉.波尔德和福克尔等都是有一定影响的音乐史学家。马泰松的《登龙门的基础》(1740)和马纳林的《亨德尔传》是音乐家传记的代表作,成为下一个世纪音乐家生平研究的先声。受百科全书派的影响音乐辞书的编纂工作也取得了成就,其中以卢梭《音乐词典》最为有名。这个世纪在音乐美学方面是以马泰松的情绪论为代表的。

        在以往对历史研究的资料作了较充分的准备之后,在19世纪研究工作更趋于活跃。初期受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古代音乐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中期以后对近代音乐的各种研究渐成体系。在对原始资料进行了仔细的校勘之后出版了大型的作曲家全集和音乐史资料集;克里桑德的《亨德尔》、波尔的《海顿》、奥.扬的《莫扎特》、塞亚的《贝多芬》和施皮塔的《巴赫》等作曲家传记相继问世,它们至今仍是研究这些作曲家的基础性著作;基瑟维特、菲提斯和安布罗斯等代表不同史学观点和理论的三部大型通史先后出版,标志音乐史研究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欧洲多数国家的大学陆续开设音乐学讲座或设立了音乐学系,从此大学成为这门新建立的学科的研究中心,并在不同国家形成了各自的学术流派。在音乐美学方面以汉斯力克的《论音乐的美》为导火线,引发了有关形式美学和内容美学的激烈的争论。

        3 现代在19世纪中叶音乐学建立以后,学科内部的各个分支领域也相继地展开研究工作。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赫尔姆霍尔茨和施图姆夫的研究为开端,音响学、音响生理学和心理学利用现代测音装置和其他电子仪器,使各方面的研究变得更加精确细密,电子计算机的使用使上述学科的许多分析工作成为可能。

        录音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大大地扩展了音乐的记录手段。在比较音乐学领域,霍恩波斯特尔、萨克斯、施奈德和拉赫曼等把它的研究范围拓宽到世界的各个地区。20世纪50年代起在孔斯特等人的倡导努力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在美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已成为欧洲和美国许多大学必不可少的一个专业。

        现代音乐传播媒介的爆炸性发展,流行音乐的泛滥使得音乐学家必须现实地、科学地去把握社会音乐生活的全貌,这导音乐社会学的产生,并逐渐形成一套进行社会音乐生活调查的方法。

        现代音乐各种流派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学者们开始借助于现代哲学的种种新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音乐的本质,他们还把自己的研究与音乐心理学实验相结合,从而使对音乐审美的探索具有更多的实证性和经验性的依据。

        在20世纪,音乐史学家们进行合作,编写了《牛津音乐史》(哈德编)、《音乐史提要》(阿德勒著)、《音乐史丛书》(诺顿出版社出版)等几部大型的音乐通史。从70年代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和支持下,现在各大洲的学者正合作编写规模宏大的世界音乐通史--《音乐的宇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1949-1968,16卷)和《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1980,20卷)等几部大型的音乐百科全书相继问世,他们可以说是二十世纪音乐学研究成果和水准的集中体现。

拉索是一个保守的作曲家吗?

       音乐批评专业学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作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音乐学分析方法等内容。

       音乐批评是对音乐的作品、表演、现象和人物进行价值说明和褒贬判断的实践活动。可诉诸正式的文字写作,但也体现在非正式写作的教学、谈话和交流中。

       现特指在报刊上发表的音乐评论文章,基于一定的审美判断标准和原则,通过批评文论表达意见并介入音乐生活,进而影响音乐创作、表演以及社会民众的音乐意识。

音乐批评简述

       中央音乐学院张前教授曾比喻道:“音乐批评之于音乐就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他认为没有正常的音乐批评,音乐创作、表演和音乐生活就很难健康持续地发展。一说起“批评”,多数人对于“批评”一词的理解是:“对他人的缺点及错误进行规劝”。

       1、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评论好坏。——《现代汉语词典》

       2、批评:对于事物加以剖析,并评定其是非优劣。——《辞海》

       由此我们对“批评”的词义应该已经明确了,那么在“批评”之前加上“音乐”,就有了“音乐批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学者都习惯将其称之为“音乐评论”。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所理解的音乐批评呢,对此,中外具有很多辞典文论中都对音乐批评进行了定义,如英国音乐家温顿迪安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苏联学者尤福克尔德的《音乐百科全书》,我国的音乐学家、评论家居其宏的《论音乐批评的自觉意识》等。

       综述诸家言论,从范围看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狭义的”的定义,即把音乐批评仅仅限定在对当下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进行评价;一种是“广义的”的定义,即把音乐批评的视野扩大到对音乐历史及显示活动所进行的富于批评者自身色彩的理论性的价值评判。

请教一个关于音乐的学术性问题

       提及意大利作曲家拉索,一般的音乐爱好者非常熟悉他的无伴奏合唱曲《回声》,可是拉索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并非是以此曲奠定的。拉索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佛莱芒乐派的传统在这位高大人物身上达到了顶峰,意大利人称他为世界性的人物,他的艺术成就是一个半世纪佛莱芒复调音乐的顶点。它们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成就的神韵和光辉。他的墓碑铭文上写的是:“这里安卧着拉索,他使困乏的世界清醒,世界的不谐和在他的和声中运动着。”

       奥兰多·迪·拉索(1532~1594年)出生在比利时的蒙斯(当时是法属尼德兰地区),他的名字以多种形式出现,其音乐生涯从孩提时代便开始了。作为当地尼古拉教堂合唱团的男孩,他的嗓音非常优美。正是由于他的音乐天赋,以致后来被一个到处搜寻年轻音乐家的意大利贵族拐走了。他被弄到西西里总督府,服务于贡扎加的费迪南公爵,在最初的音乐经历中,他漫游意大利艺术胜地,从曼杜瓦到米兰,从那不勒斯到帕勒莫;21岁时便成了享有“罗马和世上所有教堂之母”之称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的合唱团领班。1554年他从意大利来到安特卫普,在那里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安特卫普圣歌篇》,这是一本著名的17首无伴奏圣歌集。不久拉索又有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保护人,即巴伐利亚的阿尔伯特公爵,从此拉索到了慕尼黑的宫廷,这位公爵大人使他的名声雀起。拉索的声誉从此传遍欧洲。拉索的黄金时代自此开始了。他从一个乡下人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上等人乃至贵族。他在巴伐利亚宫廷娶了一位贵族**,他们的4个儿子后来都成了音乐家。他死后,儿子们出版了他的歌集《音乐大全》,因而,在音乐史上,拉索较之后来的李斯特,在事业和生活上要春风得意得多。

       关于拉索的创作原则和创作风格,音乐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权威的《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认为拉索同帕勒斯特里纳一样,是一位保守的音乐家。研究文艺复兴音乐史的专家霍尔德·布朗的观点正相反。还有些人认为他两种风格兼而有之,或者说他完全超越了纯宗教音乐的创作原则。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如果把拉索同帕勒斯特里纳作一个比较的话,两人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音乐创作上都有着无穷的天赋和天衣无缝的技巧,并且都醉心于使用这种技巧和创作原则;也许是他们的地位决定了其创作上的保守,他们的许多风格相同,如频繁地使用三度跳和以一度来解决的装饰音等。另外,二人的作品主要是圣乐,帕勒斯特里纳的作品是清一色的圣乐,拉索尽管周游列国,但一生留下的作品如52首弥撒曲、100首圣母颂以及1200首经文歌等等,大都也是圣乐作品,仅从这方面而言,他是保守的作曲家就能令一般的音乐爱好者信服。然而专门研究文艺复兴音乐史的人则更多地从其创作风格方面理解这一观点。

       许多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拉索不是一个保守的音乐家。在许多方面,拉索与帕勒斯特里纳是不同的,二人同样可做一个比较:在当时法属比利时出生、在意大利受音乐教育而在德意志创作的拉索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人物。而帕勒斯特里纳“足不出户”,一生几乎未曾离开过罗马甚至罗马的教堂;后者的音乐集中体现了天主教音乐的风格,他本人是反宗教改革派音乐家的典范,然而拉索的艺术包罗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各种风格特点,如法国的香颂歌曲的优雅和技巧,意大利牧歌的美感及德国音乐的深刻和细腻。在对生活的感受方面,拉索甚至超过同代的佛莱芒大画家皮埃特·勃鲁盖尔,其音乐色彩辉煌,充满,某些动人的世俗歌曲中的歌词即便“对今日音乐厅而言,味也太重”,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的潮流。在创作法则上,帕勒斯特里纳严格遵循传统的天主教会倡导的法则,拉索则更多地取“新艺术”创作原则,如导音的使用等。从许多方面看,拉索并非是保守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反映了一个新时代,充溢着浪漫主义的气息,《不列颠百科全书》亦持这一观点。

       还有的认为,从时代而言,纵观整个音乐史,拉索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作曲家,他不反对传统的音乐却创作了违背传统的世俗音乐;他并不醉心于“新艺术”理论、不与新音乐流派合流却制作了超越时代的作品。有关资料证实:拉索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他并没有反宗教改革的热情。仅凭这一点,就反映了他对于圣乐创作立场的不坚定性。生活在反宗教改革时代的拉索正处于他才华横溢、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他不仅没有反宗教改革的热情,相反还受到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新思想的影响,如他的作品有的表达了对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赞赏。在新教中心罗切尔(胡格诺教中心)、伦敦和海德堡,出版的拉索的音乐作品很合新教派的口味,它们在英格兰倍受欢迎;他的香颂歌曲为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引用(在第二幕)。由于阿尔伯特公爵过分宠爱他,所以这些有违天主教圣乐原则的作品才得以出版流行;当老公爵死后,新的保护人尽管也很欣赏拉索的才华,但却反对他超越的立场,所以拉索渐渐失宠。拉索是一位天主教作曲家,创作的圣乐是其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但他的音乐风格特别是俗乐却受到新时代的影响,反过来,它们也影响着整个时代。他进入宫廷和教堂后创作了不少不朽杰作,这些作品冲出了封闭的教堂;可以说这位“音乐王子”是那个时代作曲家的典范,但他又超越了那个时代。

       在拉索身上有还有很多很多的谜,这些谜同对拉索是否是保守作曲家争论一样让世人迷惑不解。

音乐美学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具体取那些方法?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Hillbilly Music),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与城市里的伤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带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山区音乐的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有时也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乡村音乐乐队里没有鼓)为代表。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有时也参加地区性巡回演出。它与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离,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0世纪20年代,有些电台为了迎合农村听众的口味,开始播放山区音乐,如芝加哥的"民族谷仓舞"(National Barn Dance)节目(1924),纳什维尔的"老式大剧院"(Grand old Opry)节目(1925)等,很受欢迎。这种做法鼓励了山区音乐的乐师去电台录音,也激发了唱片公司去各地发现人才、录制唱片。从此,山区音乐开始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并涌现出最早的一批乡村歌手,如吉米·罗杰斯和"卡特家族"演唱组。

       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18~1933)融合了布鲁斯、白人山区歌谣(Yodels)以及民谣(Folk)等多种音乐风格,被认为是乡村音乐的开创者,并冠以"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他的歌唱从容、悠然,并且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真声来回转换的山区民间唱法:"蓝色的约得尔唱法"(blue yodel)。虽然他一生饱受肺病的折磨,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乡村音乐的执著。从1929年,到1933年罗杰斯共录制了一百一十首歌曲,1933年5月26 日,在刚录完音的两天后正值盛年的吉米·罗杰斯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卡特家族"(The Carter family,由Alvin Carter,1891~1960,和他的妻子、弟媳妇三人组成)以一种安逸、谐和的曲风和着眼于家园、上帝和信仰等题材而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对于像"卡特家族"这样的艺人,演唱只是一种业余的谋生方式。但是在乡村音乐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确为乡村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早期乡村音乐留下了宝贵的录音资料。

       约翰·丹佛(John Denver)

       约翰·丹佛,1943年12月31日出生于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从小喜爱音乐,8岁时祖母送他一把吉他,开始学习音乐。年轻时,他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11年他放弃学业,一心从事乡村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当年,以演唱歌颂弗吉尼亚山区美丽风光的《乡村之路》(country Road,例13)一举成名。12年以一曲《高高的洛基山》(Rocky Mountain High)进入电视屏幕,成为美国广播公司"特别节目"的主持人。

       丹佛熟悉农村生活,热爱大自然,他创作的歌曲大都是赞美大自然和歌颂人类的友爱和美好的感情。因其曲调简朴、优美,内容清新向上,歌词富有诗意和哲理,使他在罗拉多州一带享有"桂冠诗人"的美名。他的吉他弹唱在世界上更是享有盛名。

       19年10月,丹佛在驾驶自己的私人飞机时不幸失事,终年54岁。

       约翰·丹佛的代表作品有:《乡村之路》(Country Road,11)、《高高的洛基山》(Rocky Mountain High,12)、《安妮之歌》(Annie's song,14)、《阳光洒在我肩上》(Sunshine on my shoulders,14)等。

       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

       肯尼·罗杰斯,1938年8月21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在上高中时,他便学会了吉他和小提琴,并在一支叫"学者"(The scholars)的山区摇滚乐队里演奏。1966年,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名?quot;首版"(First Edition)的乐队,12年乐队解散。16年,罗杰斯从偏向"嬉皮式"的风格走向平稳的乡村音乐道路,成为一名乡村音乐的改良者。他将大量的流行音乐元素融入乡村音乐之中,使两者得到完美的结合。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间,罗杰斯一直忙于慈善事业、音乐会、电视节目、**、摄影和他的快餐连锁店等事务。

       肯尼·罗杰斯的嗓音浑厚,表情洒脱,他爱唱节奏轻快自由、略带叙述性的歌曲,有时还将乡村音乐和城市温和摇滚融合在一起。代表作品有:《露西尔》(Lucille,17)、《女士》(Lady,1980)、《疯狂》(Crazy,1983,例14)等。

       乔治·斯雀特(George strait)

       乔治·斯雀特于1952年5月18日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普迪特(Poteet),是80年代最有影响的乡村歌手之一。

       斯雀特从小在父亲的牧场里长大,有时帮父亲做些传篱笆、放牲口等工作。十几岁时,他就开始玩音乐。11年,斯雀特应征入伍,13年驻扎在夏威夷。基地司令员想建立一支军队乡村乐队,这件事吸引了斯雀特,他买了一把便宜的吉他,开始模仿汉克·威廉姆斯的唱片,并给乐队起了个名字叫"浪漫乡村乐队"(Rambling Country),常在营地外进行演出。

       15年他回到家乡,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进了"西南德克萨斯州综合大?quot;(Sounthwest Tesxas university),在攻读农学学位的同时,他组织了一支乐队。19年,他在MCA唱片公司录制了他的第一张专辑。此后,斯雀特长期占据排榜上的高位,将近30次荣登榜首。到了90年代,许多歌手(包括加思·布鲁克斯)都把他当作榜样。斯雀特不愿露面,比其他著名歌手接受访要少得多,但在1992年,他参加了**《纯乡村》(Pure Country)的演出,这部**中的四首歌曲上榜,使斯雀特站到了乡村乐坛的前列。

       斯雀特成了乡村音乐中的焦点人物。他的事业仍在不断地发展,但他现在每年只花半年的时间去录制唱片和巡回演出,而其余的时间他则隐居在德克萨斯的家乡,骑马、爬山、和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文斯·基尔(Vince Gill)

       文斯·基尔,1957年4月12日出生于奥克拉荷马州的诺曼(Norman),原名文斯·格兰特·基尔(Vince Grant Gill)。他的父亲是一名联邦法官,会弹班卓琴。基尔10岁开始学习吉他,上中学时就参加过当地一支叫"山雾"(Mountain Smoke)的乡村摇滚乐队。中学毕业后,他得到高尔夫运动员奖学金,到肯德基州的路易斯维尔(Louisville)上大学,很快便参加了一支叫"南方联盟"的乐队。此时他除了会弹奏吉他外,还会演奏曼陀林、小提琴和班卓琴。

       19年,基尔来到纳什维尔并很快的成了音乐节上的红人。年,他的歌曲第一次进入乡村歌曲排行榜前40 名。此后,他的歌曲不断地在排行榜上取得佳绩。

       进入90 年代,基尔留下了辉煌的足迹,除了录制唱片外,他还是音乐会上的十大明星之一,两次获得乡村音乐协会的最佳艺人奖。他说:"我希望有人记住我,我曾经关心过乡村音乐的完整性。我也喜欢当演员、当作曲家、做事业。同样,我关心历史,它从什么地方开始,他往哪儿发展。"

       文斯·基尔的代表性专辑有:《我仍崇拜你》;1988年与Capitol唱片公司签约,年底,他的首张专辑制作完成,于1989年出版。

       布鲁克斯踏上歌坛两年,便成为大红大紫的乡村歌星。在1991年第25届乡村音乐颁奖大会上,他囊括了四项大奖。继而又被评为1992年最佳乡村歌手和"越界"获得了最佳流行歌手,同时获这两项殊荣的歌手是史无前例的。

       加思·布鲁克斯的代表性专辑有:《加思·布鲁克斯》(1989)、《没有遮拦》(No fences,1990)、《徒劳》(Ropin' the wind,1991)、《》(The chase,1992)、《碎片》(In Pieces,1993)、《精选》(The Hits,1994)、《新马》(Fresh horses,1995)。

       仙妮亚·唐恩(Shania Twain)

       仙妮亚·唐恩,1965年8月28日出生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是90年代中期继加思·布鲁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现代乡村音乐代表歌手。唐恩从小学习吉他、学习创作和演唱,早期,她在各地的酒吧、俱乐部演出,偶尔也出现在地方电台。1993年推出首张专辑《仙妮亚·唐恩》,1996年以一首《我的男人》(Any man of mine)获得格莱美最佳乡村女歌手奖。

       虽然唐恩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因为她的音乐中硬摇滚风格的加入,同时也因她在MTV中大胆的出境,经常遭来评论界的冷眼。作为一名乡村歌手,唐恩是第一个以取得成功的典范。

       仙妮亚·唐恩的代表歌曲有:《是什么让你说起那些》(What Made You Say That,1993)、《我的男人》(Any Man Of Mine,1996)、《你是我的唯一》(You'ar Still The One,1999,例15)等。

       流行音乐是当今社会大众重要的、也是现实的音乐生活,音乐工作者不应该回避这个现实,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介入和实践。尤其是从事音乐学研究的学者就更是责无旁贷了。

       我们知道,关于音乐学的定义,日本《新音乐词典》虽比较笼统,但却比《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格罗夫认为音乐学只研?quot;被作为艺术来看待的音乐"。而日本《新音乐词典》则认为,音乐学是运用各种学术性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之总称。它应包括人类一切时代,从原始时代直到现今所创造的全部音乐,而不仅仅是那些被称为艺术的音乐。这些音乐只有小部分保留在书面上(乐谱、文字、图象),更多则留存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口头传统中。音乐学的任务应该是对所有这些音乐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这当然应该包括当代的流行音乐。 1863年确立音乐学这门学科的德国音乐学家克里桑德(CHRYSANDER)认为:

       音乐的研究应该提高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那种严肃而精确的标准上来,成为受到尊重的、完全意义上的科学,而不应逃避最严格的要求。从学术规范的要求来研究流行音乐,有无可能性?应如何做?有无可能把对流行音乐的研究提到学术的范畴?

       朋克(punk)

       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摇滚乐,或称“朋克摇滚”(punk rock),80年代初扩展到全美国。朋克针对摇滚乐的反抗性减弱这一情况,以一种故意与比较文明的摇滚乐相对立的面目出现。它继承了摇滚乐开始时的反叛精神,蔑视一切传统,蔑视、宗教、教育机构等等,但却是用一种更加颓废的方式,极端无主义的言行表现出来。他们的唱词*狠、粗鲁;在舞台上尖叫、跺脚、斗殴;音乐上与硬摇滚比较接近,音响极大,音色浓烈浑厚。代表性乐队有“性”( pistols)、“撞击”(the clash)等。

       70年代末,从朋克中分离出一支比较能被人接受的、也更带点艺术性的新品种,叫“新浪潮”(new we)。

       说唱(rap)(hip-hop)

       黑人俚语,相当于“谈话”(talking),产自纽约贫困黑人聚居区。它以在机械的节奏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诗句为特征。这种形式来源之一是过去电台节目主持人在介绍唱片时所用的一种快速的、押韵的行话性的语言。莱普的歌词幽默、风趣,常带讽刺性,80年代尤其受到黑人欢迎。最有代表性的乐队是“公开的敌人”(public enemy)。莱普有时也称“希普-霍普”(hip-hop)。实际上,希普-霍普的含义更宽,泛指当时纽约街头文化的各种成分,除莱普外,还有:(莱普经常用的)用手把放在唱机转盘上的唱片前后移动,发出有节奏的刮擦声;唱片播放员(dj)在转换唱片拼接唱片音乐片断时,听不出中断痕迹的技法;霹雳舞等等。Hip-Hop,这种音乐节奏直接针对和适合街舞,很容易形成视觉冲击。如今“韩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Hip-Hop旋律所编排的舞蹈,而且更进一步用OLD SCHOOL的节奏来诠释NEW SCHOOL的舞步,新奇刺激,颇具挑逗性。韩国乐队H.O.T在舞台上就是把这种音乐表现得十分到位。不过相对于Hip-Hop音乐发源地的美国来说,由于地理、历史、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使像H.O.T这样的乐队没有太多黑人劲舞的色彩,同样也避免受到太多的RAP音乐旧弊影响。所以,亚洲的Hip-Hop音乐就别具一格,不同于美国式的NEW YORK style与L.A.style。

       说到美国式的Hip-Hop音乐,就必须从听觉而不是视觉上去感受了。因为美式的Hip-Hop演变进化中,舞蹈是跟随音乐的变化而改变的,由OLD SCHOOL发展到NEW SCHOOL,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节奏快慢的变化所致,这也许正是Hip-Hop音乐亚、美之间最大的差异吧。而且要说Hip-Hop音乐,必须追溯到Dr.Dre的RAP时代开始讲述。

       Hip-Hop是由RAP音乐发展而来的。而RAP这种音乐极具冲击力和表演方式极具争议性,歌词也扭曲混乱,充斥着暴力和煽动。以Dr.Dre与Eminem这对“黑白双煞”为代表的专辑《Strange Outta Compton》和《The slim shady》很能反映RAP音乐在思想上的阴暗性的性。

       等RAP音乐发展到2PAC这位饶舌大师的时代,RAP正渐渐地被艺术化,内容上也出现较多的文化成份.2PAC饶舌歌曲中加进了一些柔性摇滚的成份,尽管像《Until the end of time》专辑制作很次,混音嘈杂,但仍然可以听出弦乐隐约的断奏和内容上对性权利的探讨。随着进一步的演化,这种被正统音乐视为音乐界异类的音乐形式,由于过于特立独行和迥异突兀,同时因为能够对年轻人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而被主流社会的音乐卫道士视为不入流的街头垃圾文化。因此发展到Hip-Hop时代,无法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演变的比较温和折中了。音乐形态上融入了许多其它音乐元素,歌曲内容上正面攻击的词汇锐减。

       蓝调音乐始于本世纪初美国的蓝部。本为贫苦黑人劳动时呐喊的短曲,而其中亦混合了在教会中类似朗诵形式的节奏及韵律。

       这种音乐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式,便是使用类似中国民俗唱山歌的“一呼一应”的形式进行,英文叫作“Call and Reponse”。乐句起初

       会给人们一种紧张、哭诉,无助的感觉,然后接着的乐句便像是在安慰、舒解受苦的人。就好象受苦的人向上帝哭诉,而其后得到上帝的安慰与响应!

       所以蓝调音乐很着重自我情感的宣泄和原创性或即兴性。(笔者曾向 William Tang讨教一些乐句,但他笑着对我说他自己都记不起那首乐曲当时是怎样吹的了!因为那是即兴的!)

       这种即兴式的演奏方法,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各种不同类形的音乐,如Rock and Roll、Swing、Jazz......所以蓝调亦是现代流行音乐的根源。

       至于口琴被广泛用于蓝调音乐中是起始于约二十年代中,那时候在美国当地有很多街头艺人表演音乐,他们常用乐器是五弦琴、鼓、和一种叫“pan quill pipes”的吹奏乐器。而由于结他和口琴的性能比这些传统乐器好和更适合于空犷的地方表演,所以渐渐地口琴便常被用作吹奏蓝调音乐。

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

       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自从音乐美学取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以来,人们就不断对它的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企图为这门学科找到某种比较确切的定义。这正如黑格尔所说:“就对象来说,每门科学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词典,例如德国《大赫尔德词典》《里曼音乐百科词典》,美国《哈佛音乐词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词典》,日本《标准音乐词典》《音乐大事典》,苏联《音乐百科词典》等关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的提法,并且结合这些年来的研究体会,对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做出如下概括:

       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把音乐的美学本质、价值与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即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音乐实践主要是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等作为研究对象。

       (一)关于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价值与功能

       这是音乐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根本问题。它是在哲学—美学的层面上认识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用哲学—美学的理论来回答音乐是什么的问题。只有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音乐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问题,把握音乐实践及各种音乐现象的美学意义。这个课题首先要研究的是人与音乐的关系问题。人与音乐可能在各种层面上发生不同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人与音乐的本质关系呢?同时,在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问题时,还必须从与其他艺术的比较中,从音乐艺术的独特存在方式中,去进一步分析与揭示音乐艺术的美学本质。关于音乐的价值和功能,是人们谈论得比较多的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音乐家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见解,提出过主张,有些被当时的统治者所纳,成为制定官方政策的理论依据,它们有的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然而也有的起了阻碍乃至破坏的作用。那么,从音乐的本质来看,它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功能?这些价值和功能的表现形式以及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音乐的价值和功能的历史持续性和变异性以及不同音乐体裁的价值和功能的差异性等,都是这一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

       这一课题将进入对音乐艺术的本体研究。人们通常把这个问题归结为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然而,为了避免以往研究中常常在概念上兜圈子的弊病,本书选择了一种更为简洁的方式,从音乐的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的角度直接切人本课题。本课题将着重研究音乐音响的基本组织形式及其美学特征,同时还将对音乐音响结构的风格变化规律做出分析。与音乐音响相对应的是它的表现对象。本课题将研究什么是音乐艺术特有的表现领域与表现对象?音乐音响结构何以能与它的表现对象相联系?这种联系的心理学依据是怎样的?进而,本章还将对音乐的情感性对象,描绘性对象,戏剧性对象,哲理性对象,以及与此相关的音乐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分析。此外,还将论述是否存在着不表现任何其他对象而只呈现音乐自身美的问题等。

       (三)关于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

       对于音乐的美学本质和特性的研究,还必须深入到音乐实践的领域,对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进行研究。过去人们对音乐创作的研究,往往着眼于它的成果,即音乐作品,而很少对音乐作品的产生,即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然而,只有对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及其规律,包括音乐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想像与构思,以及主体性等问题进行研究,才能真正深人而具体地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对于音乐表演和欣赏活动中的美学问题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它与一度创作的关系,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音乐表演美学观念的历史演变,音乐表演者的培养和训练;音乐欣赏的基本规律,它的性质、特点和不同方式,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都是音乐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而且有着实践的意义,它将对音乐实践的各个领域发挥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

       (四)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

       如前所述,音乐美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学问,无论是中国或外国,历代的哲学家、美学家和音乐家们都有许多关于音乐美学问题的论述,涉及到音乐的本质、特征、功能和审美等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理论遗产,对这些遗产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研究,是当代音乐美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前人已有的成果一样,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建设也必须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因此,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对于当代音乐美学的建设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对于音乐美学史及其理论思想的研究越深入、越细致,当代音乐美学的建设就越有根基。

       上述几点,可以说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当然,这些课题并没有把音乐美学所应研究的全部问题都概括进来,实际上,音乐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同时,音乐美学又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它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体系,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必将会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纳入音乐美学的研究范畴,一些长期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将会在新的实践与新的研究方法的启示下,获得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认识。因此,为适应音乐美学不断发展的需要,音乐美学研究者必须确立一种开放性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态度。人类的音乐实践永远不会完结,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应该永不停滞,只有随着音乐实践的发展,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音乐美学才会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上面我们大体上考察了音乐美学作为一门音乐学学科出现的情况以及它的研究对象和课题。当然,这并不是说音乐美学这门学问在西方只是从19世纪后半,在中国只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从音乐美学的历史渊源来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到3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这是因为所谓音乐美学,从它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人们在音乐实践的基础上对音乐艺术的思考和认识,简单地说,就是音乐思想。然而它又不是对音乐的任何思考和认识,而主要是指对音乐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哲学性的认识和思考。我们知道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同样,音乐美学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也可以说是音乐哲学。它作为研究音乐艺术基本规律的学科,不仅在认识论上可以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音乐观,同时在方法论上也主要是运用哲学的方法,对音乐艺术的诸种现象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抽象思维,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无论从认识论或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音乐美学都是对音乐所进行的哲学性的认识和思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研究音乐美学的时候,就必须把历史上人们对音乐的思考和认识,特别是人们运用哲学的方法对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和功能所进行的思考和认识加以归纳和总结,探索人们对音乐这门艺术的认识经历了一条怎样的思想历程,并且把它们作为建构我们自己的音乐美学体系的思想基础。

        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 篇1

        自从有了文献便有了文献检索。当人们从中查找所需信息时,文献检索也就应运而生。只不过早期可检索的对象较少,因而检索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早期的文献检索主要是手工检索,人们通过“心想、手翻、眼看”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献量的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献检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现代文献检索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文献检索的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

        一、文献检索概述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根据载体把其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根据不同出版形式及内容,可以分为:图书、连续性出版物、特种文献。

        电子文献是以数字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储存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相关设备使用的记录有知识内容或艺术内容的文献信息,包括电子书刊、数据库、电子公告等。

        文献检索,就是从文献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文献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资料查寻。

        二、纸质文献的检索

        纸质文献的检索一般分为两种: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直接文献检索地目的是为了获取所需要的文献。因此,有时可以直接从报刊杂志中通过浏览的方法直接获得所需文献,称之为直接检索。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适于浏览新到的书刊资料,有时是一种获得最新情报的方法,但同时又受到各种限制而漏查很多相关文献。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性的检索方法。

        间接文献检索是一个利用检索工具并从中查出特定文献的过程。这一过程就称为间接检索。它可以比较系统地、全面地获得相关课题的文献信息。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这种利用检索工具的间接检索的方法。这也是文献检索的主要方式。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分析研究课题,明确检索要求:弄清楚课题的性质及学科专业范围是什么,所需的文献类型,要求的文种、年代的限定、课题的关键词等等是检索的第一步。

        (二)选择检索工具:根据检索课题的要求,选择最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首先必须对各种检索工具所覆盖的学科范围有清楚的了解,然后从文献的类型、文种、出版的时间等方面来考虑选用哪种检索工具最合适。

        (三)确定检索策略:选用具体的检索工具后,就要考虑选择和确定检索方法,确定具体的检索点,是从分类途径还是从主题途径检索,所查找的文献要达到什么要求,选用什么检索词等,以便具体进行检索。

        (四)使用检索工具:确定了具体的检索方法后,就要利用所用的检索工具,在一定的年代和文献范围内具体查找,以获得文献信息。手工检索时可以一边检索一边分析取舍,获得符合需要的文献。(五)获取原文:检索文献最终要获取原文,如果在馆藏文献中查不到,则可通过各类联合目录获得其他单位收藏的信息,再通过馆际互借等途径或方式获取原文。这样就完成了文献检索的全过程。

        文献检索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追溯法(亦称滚雪球法):利用著者发表的文献后所列的参考文献为线索,由近及远,进行逐一追踪的查找办法,追查原文,再从这些原文后所附的参考文献逐一检索,象滚雪球似的获得一批批相关文献的方法。它是科研人员常喜欢用的一种简便的获得文献的途径。

        (二)常用法:常用法也称工具法,就是直接利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由于检索工具的种类繁多,一般应根据课题内容特点,首先利用综合性的检索工具,然后再使用专业性的检索工具,二者结合,才不致造成文献资料的漏检。常用法根据时间范围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三)循环法:循环法也称分段法、交替法或综合法,这是追溯法和常用法的结合。是将追溯法和常用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分期、分段地交替使用,直到获得满意的相关文献为止。实际课题的检索选用何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二是视所能利用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手段。在检索工具比较丰富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常用法;在获得针对性很强文献的条件下可利用追溯法获得相关性较强的文献;获悉研究课题出版文献较多的年代可利用抽查法。

        三、电子文献的检索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化图书馆、文献资料网络化服务等正成为我们获取文献资料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科研的有力助手。利用好电子文献和检索工具,掌握好网络信息的搜索方法和策略对于获取信息是必要的。

        传统的图书检索手段和方法对电子信息的检索作用有限。现代文献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电子文献的检索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网络目录和搜索引擎

        各种各样的Internet网络文献检索工具不计其数,根据提供检索与否,有网络目录和搜索引擎之分。

        网络目录是按主题的等级排列的主题类目索引,类别目录按一定的主题分类体系组织,排列方法有字母顺序法、时序法、地序法、主题法等或是各种方法综合使用。用户通过逐层浏览类别目录、逐步细化的方式来寻找合适的类别直至具体。

        搜索引擎则强调的是它的检索功能,能提供布尔逻辑检索、短语或邻近检索、模糊检索、自然语言检索等方式查询信息。各种进行标引,并为检索者提供检索的工具。基于搜索引擎的检索方法接近于通常所熟悉的检索方式,即输入检索词以及各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检索软件根据输入信息在索引库中搜索,获取检索结果,并输出给用户。

        (二)联机馆藏目录

        网络上有许多机构提供的馆藏书目信息、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信息。其中包括各图书馆和信息机构提供(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36页)的公共联机检索(OPAC)馆藏书目、地区或行业的图书馆的联合目录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网上提供图书目录在线检索,有题名、责任者、出版者、关键词、标准书刊号、分类号、出版地、出版国等10个检索途径。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提供61所高校的馆藏期刊、书目和学位论文联合查询。

        (三)网络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包括综合性和专业性期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等信息。这类信息可分为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由专门的信息机构或公司专业制作和维护,信息质量高,是专业领域内常用数据库。

        非商业性数据库因为免费使用,用户以较低的成本可获得所需的信息,所以也有很高的吸引力。如:IBM公司的免费专利文献数据库,提供美国专利的免费检索,用户可检索到11 年以来的美国专利说明书的内容,包括专利书目信息和专利项,浏览14年以来的专利文献。

        (四)电子出版物

        由于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注重网上报刊发行。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出版高和信息服务中介商介入电子出版行业。电子出版物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

        (五)参考工具书

        网络中许多参考资料是可以免费使用的,如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词典、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词典、学校或企业名录、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等大型工具书已加入因特网。

        文献检索和使用的工作贯穿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我们往往是先确定写作的大致内容;其次根据这个大致内容确定文献搜集的范围;然后阅读了主要的文献后再确定研究写作的具体内容;最后根据具体内容全面检索原始文献, 搜得的文献又充实了论文写作的基础。

 论文写作中文献资料检索 篇2

        一、文献检索的意义

        文献检索在毕业论文撰写中的重要作用文献检索就是从大量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出与特定的科学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文献检索在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文献检索便于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避免重复研究

        积累、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继承和借鉴就不可能有创新。毕业论文选题同科研选题、立项一样,必须通过文献信息检索或查新技术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进展,从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或参考数据,掌握大量相关信息,或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正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说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指科研要熟悉别人的劳动成果,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手段中受到启发,拓宽思路,分析研究所占有的资料,提炼出正确鲜明的观点。

        2.文献检索有利于节省大学生查找文献时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信息时代文献资料的迅猛增长,使得文献资料的`检索困难重重。如能灵活运用文献检索的技能,缩减检索时间,即能延长论文的写作时间。同时,文献信息检索利用可为毕业论文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大学生通过对文献信息检索分析比较后,才能从论题的创新性、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价,进而提高论文质量。

        3.文献检索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研究能力

        图书馆文献是过去知识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知识发展的向导。在文献检索过程中与论题有关联的文献信息很容易激发、调动大学生的潜在知识和智能,并从中获得灵感。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可促进大学生以发散性思维思考分析问题,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全面获取有关学科的文献信息,及时了解学科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观点。图书馆文献信息检索利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大学生研究能力的过程

        二、文献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1.分析研究课题,确定检索要求

        在进行具体的文献检索前,首先要分析课题,抓住课题的本质和要求,掌握代表课题内容的主题概念及其相关事物。依据本课题主题词来选定相应的检索工具,并从中选定检索标志,确定检索途径。在这方面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具有不同的检索内容和要求。

        2.选择检索工具

        目前全世界有 2000 余种手工检索工具(书本型检索工具),还有联机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Internet 网络检索等计算机检索工具。选择检索工具可利用“检索工具书指南”以及各种检索教材来了解检索工具书的收录情况。结合本课题,针对图书馆文献资料收藏情况,确定用手工检索与机检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的检测工具包括以下几种:

        书本检测工具: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报刊资料索引、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国外社会科学论文索引等。

        光盘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等。

        网络: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院校图书馆等。

        3.文献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文献检索方法可分为常用法、追溯法和分段法三种。常用法是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顺查,是以检索课题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查找文献的方法。二是倒查,是逆时间顺序由近及远的查找文献的方法。三是抽查,是针对学科发展的特点,抽出该学科发展迅速,发表文献比较集中的一段年代,抽查某几年的书籍和期刊、数据库。追溯法是利用已有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一般参考文献中的原文结尾都附有新的参考文献目录,可视需要一直追溯下去,从而获得足够的文献资料。利用这些资料特别要注意综述性的文献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已对某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整理,这样可以节约查找、阅读原始文献的时间。追溯法比较适合初写论文的大学生选用。分段法是将常用法与追溯法交替使用,既利用工具书检索,又利用文献后所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

        另外,要检索重点资料,掌握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等,都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或若干篇论文。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目前国内有 7 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

        (1)“北大核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即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四年修订一次,目前是 2012 版;

        (2)“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好了,关于“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