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盛唐田园诗_盛唐田园诗歌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中唐盛唐田园诗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中唐盛唐田园诗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1.唐代田园诗的资料

2.盛唐山水田园诗以什么和什么为代表?

3.简述唐诗初,盛,中,晚四期的发展概况

4.唐朝山水田园诗优美在哪里?

5.盛唐山水田园诗对魏晋南北朝田园诗有什么继承关系

中唐盛唐田园诗_盛唐田园诗歌

唐代田园诗的资料

       田园诗作为唐诗的一个重要题材,历来较受关注。

       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唐代田园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

       成绩和突破,因此有必要对其基本情况作一回顾总结,对

       日后的进一步研究当不无裨益。为方便起见,本文主要

       就新中国成立以后近六十年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评

       述。①

       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基本历程

       近六十年来,唐代田园诗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

       展阶段。

       1949 - 1976 年,为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五、六十年

       代,对唐代田园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产生的成果也很有

       限,而且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对唐代田园诗的整体情况基

       本没有涉及,主要对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王维、孟浩然的山

       水田园诗作了一些讨论和评价。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潮和

       庸俗社会学的影响,着重对王孟诗歌的思想性和社会价

       值进行评论,而对其艺术性则谈得少而粗略。如北大文

       四(2)王维研究小组的《对王维诗歌的评价》(1) 、彭立勋

       等的《关于王维及其诗歌评价的几点意见》(2) 、陈育德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倾向及其社会意义》( 34)等文,

       对王维诗基本持否定态度,说他的田园诗是粉饰生活歪

       曲现实的,甚至说王维的诗歌不但毫无价值反而具有反

       动的作用。当然更多的学者还是能对王维诗歌的思想意

       义和艺术价值作出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如陈贻 《论

       王维的诗》(4) 、北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集体撰

       写的《杰出的诗人王维》( 5)以及王运熙的《王维和他的

       诗》(6)等文都对王维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作了较为全

       面公正的评价。

       1977 - 1989年,是唐代田园诗研究的第二阶段。这

       一阶段的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和突破,成果量增长至90篇

       左右。首先开始从整体上关注唐代田园诗的创作情况,

       特别是对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关注较多,对盛唐山

       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及其原因、盛唐田园诗的心理依据以

       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分析,如刘德

       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7) 、葛晓音《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 8) 、林继

       中《试论盛唐田园诗的心理依据》(9)等文即是。第二,对

       代表性诗人王、孟田园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作了较

       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王维作为卓有成就的大家尤受

       关注,出现了一大批从禅意、绘画、音乐等角度研究王维

       诗歌艺术性的文章。如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10) 、文达三《试论王维诗歌的绘画形式美》( 11) 、金学

       智《王维诗中的绘画美》(12) 、等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诗

       中有画”和“诗中有禅”的艺术特征作了分析。这一时期

       对孟浩然田园诗风格特色的研究也较多,如王从仁《孟浩

       然诗风格浅说》( 13) 、程发义《谈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

       “味”》(14)等文对孟诗清淡、自然的基本风格进行了较充

       分的论述。第三,此阶段不仅对王孟等大家作了较深入

       的研究,也关注到了唐代各个发展阶段的其他诗人的田

       园诗创作,从而使唐代田园诗的研究范围有较大拓展。

       1990 - 2006年是唐代田园诗研究的第三个阶段。这

       一阶段是20世纪以来唐代田园诗研究最为繁盛的一个

       阶段。其基本特点是研究继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范

       围进一步被拓展,成果量也迅猛增加,共达到230 余项。

       首先从唐代田园诗的整体研究来看,打破了此前只集中

       关注某一阶段(主要是盛唐)的创作,开始进行真正意义

       上的整体研究,如高人雄《儒道释思想与唐代山水田园

       诗》(15) 、葛晓音《论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征》(16) 、林

       继中《田园诗人与自然的对话》(17) 、霍然《论唐代隐逸与

       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18)等文分别对唐代山水田园

       诗的产生原因、艺术特征、美学意蕴等问题作了较深刻的

       阐述。葛晓音的专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19)则对唐代

       山水田园诗从初唐的起步到盛唐的发展成熟再到中唐的

       新变作了较完整细致的勾勒。从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来

       看,最富有代表性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等继续备受关注,

       成果丰硕,而且关注面进一步扩大,每个时期富有特色的

       诗人诗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和重视。再者研究方法

       也进一步丰富多样,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均被运用到

       研究中来。

       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的基本格局第一、整体研究(约32篇) 。

       唐代田园诗在唐代各个时期都存在,但每一阶段的

       发展并不平衡,且每个阶段各有其特点。盛唐田园诗的

       创作是整个唐代最为繁盛的阶段,创作者较多,作品量较

       大,艺术成就也最高,因而最受关注(约有论文21 篇) 。

       首先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原因(或产生的条件)作

       了多方面的探讨,刘德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德形成及其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认为“当时政治现实的黑暗,作

       用于一群软弱的中小地主知识分子身上,再加上佛老思

       想的影响,促使他们逃避现实,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这

       就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得以形成的社会原因。”葛晓音

       《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则从文人的隐居方式这

       一独特角度探讨了盛唐田园诗兴盛的原因及其特征。该

       文认为,盛唐官僚阶层及中下层士人两种主要的隐居方

       式:即“亦官亦隐”和暂时闲居,对田园诗的写作产生了直

       接的影响。首先,别业的创作环境造成了盛唐部分田园

       诗与山水诗相融合的趋势;其次,促使盛唐文人以合乎时

       代精神的审美理想继承了陶田园诗的传统,同时又注意

       到在陶诗中尚未被充分表现过的多方面的田园意趣;第

       三,形成了盛唐田园诗追求和平宁静和优雅高尚的审美

       趣味。“这篇文章对学界已成定论而语焉不详的隐逸与

       田园诗的关系的研究,显然比以往的阐述远为具体和深

       入。”(20)另外管士光《我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产生条件

       的看法》(21) 、唐启翠《从文人心态看盛唐山水田园诗兴

       盛的原因》(22)等文章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盛唐山

       水田园诗派产生和兴盛的原因。唐丽娟《论王孟山水田

       园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23) 、陈建森《试论盛唐山水田

       园诗的心物感应形式》(24)等文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艺

       术性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中、晚唐田园诗进行综合研

       究的不多,主要有林继中的系列论文《人的精神面貌在田

       园诗中的位置:兼论中唐田园诗蜕变之意义》(25) 、《变迁

       感:中唐士大夫的心理压力———中唐田园诗的透视》

       (26) 、《田园夕照话晚唐》( 27)等,前两篇通过将中唐田

       园诗与盛唐田园诗进行比较,探索出中唐田园诗对传统

       田园诗的新变。第三篇也是通过将晚唐田园诗与盛唐进

       行比较,总结出晚唐田园诗凄清枯寂的基本特征以及造

       成这一特征的深刻原因。

       第二、重要作家作品研究

       1. 王维研究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最高,因

       而历来备受关注,研究成果尤为丰硕(约230项) ,研究也

       最为深入、细致,方法多样,角度多维。例如,对王维“诗

       中有画”的特点的研究重要成果就有:袁行霈《王维诗歌

       的禅意和画意》、佘庆华《王维诗中的色彩》( 28) 、陶文鹏

       《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29)等。其中,袁行霈文从总

       体上探讨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表现特征。认为王维的

       “诗中有画”是因为他虽用语言作媒介,却突破了这种媒

       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

       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

       生动的图画。同时,还把绘画的“经营位置”的技巧,运用

       到诗歌中来,善于处理画面虚实的布置,以达到“诗中有

       画”。佘庆华文则从王维诗善用色彩的角度来探讨王维

       诗“诗中有画”的具体表现形式。陶文鹏文则着重论述了

       王维诗将诗、画、乐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认为王诗是同

       时以诗人的心灵、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来捕捉、表

       现自然美的。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宗思想也是学界研究的一个

       重点。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界对此几乎不曾涉及,

       80年代以后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章仍当属

       袁行霈的《王维诗歌的禅意和画意》。袁文认为,禅宗思

       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有些诗是空洞的说教,有些诗

       则在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描写中蕴涵着禅意。此后,

       研究王维诗歌与禅宗关系的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产生

       了一批有分量的成果,其中涉及到王维田园诗且较具代

       表性的有:孙昌武的《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30) ,

       史双元《禅境画意入诗情》( 31 ) 、《王维诗中的禅意》

       (32) ,张应斌《禅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建构》(33)

       等。其中,孙昌武文认为,禅宗思想对于形成王维山水田

       园诗“澄淡精致”、“浑厚闲雅”的独特风格,起了积极作

       用。其影响于王维的诗歌艺术大致有三个方面:以禅悟

       入诗、以禅趣入诗和以禅法入诗。论述颇为细致、精当。

       张应斌文对禅意具体怎样参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建

       构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究分析,他认为,王维

       山水田园诗的奥秘在于:定、慧境界既是禅宗境界,又是

       诗意境界,王维通过定、慧境界使禅意转化为山水田园诗

       的美学构成。

       同时,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运用新的理论和方

       法来研究王维诗的艺术特色,如何国新的《论王维山水田

       园诗的意象》(34) 、童慧刚《王维山水田园诗图画意象之

       解读》(35) 、傅怡静《从生活家园到精神家园:就“青山”

       “空山”意象看王维诗境的本质》(36)等文运用意象研究

       的方法,通过对王维诗常用意象的分析,来探究把握王维

       诗的艺术和意蕴。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

       征,一些学者常常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将王维与古今中

       外的诗人进行比较,产生了较多的成果(约40项) 。孟浩

       然是与王维并称的创作山水田园诗的大家,因此将王、孟

       进行比较的论文最多,并有王从仁的一部专著:《王维和

       孟浩然》(37) 。王著在肯定王、孟并称、王、孟地位相当的

       前提下,具体论述了王、孟山水田园诗的区别:首先,在王

       维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成一体,作者的个

       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而孟浩然诗中,诗人的形象

       是独立的,作者的感情是直接抒发出来的。其次,王维的

       诗,静中有动,以静写动;孟诗中,首先使人感觉到的,是

       诗人情感的波动,他所描写的景物却往往是静美的。再

       次,王维诗以清秀精工著称,语言锤炼,善用彩绘。孟诗

       则清新自然,语言平淡,擅长白描。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李浩的《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38) 、胡遂的

       《论陶谢王孟田园山水诗审美意趣之异同———兼论山水

       诗从六朝到盛唐意境演进过程》(39)等。其中,李浩文从

       思想、创作时间、观照自然的角度、抒情方式和体裁等方

       面,对王孟山水田园诗作了较为细致具体的比较。胡遂

       文着重对王孟诗歌特色进行比较,认为孟诗个性鲜明,诗

       人自我形象特别活跃,呈现“淡美”的意趣;王诗则泯灭个

       性,消尽意气,从而达到一种“思与境谐”的境界。

       陶渊明被公认是田园诗的开创人物,王维则是集陶、

       谢之大成的杰出诗人,因此将王维与陶渊明进行比较的

       文章也较多,代表性的有:陈滢《陶渊明、王维、李白的田

       园山水诗异同探略》(40) 、任嘉禾《陶潜与王维:诗史上儒

       道结合与儒佛结合之比较》(41) 、邓民兴《田园异趣,隐逸

       别情:陶渊明与王维比较》(42) 、张自华《陶渊明、王维山

       水田园诗意境的比较》(43)等。

       此外学界还将王维与同时代诗人李白、杜甫、储光

       羲、裴迪等,与外国诗人华滋华斯、泰戈尔等进行比较。

       在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性进行研究中,还产生

       了大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山居秋瞑》和《渭

       川田家》进行赏析的文章(约60篇)

       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文化意蕴、深层内涵进行探讨

       也是研究的一个方面,并产生了一些成果。如杨德才《王

       维山水田园诗所折射的文化心态》(44) 、潘晓彦《王维山

       水田园诗的悲剧意蕴》(45)等。

       2. 孟浩然研究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并肩的盛唐山

       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对孟诗的研究也是唐代田园诗

       研究的一个较重要的方面。共产生相关成果约60项。其

       中对孟诗艺术风格进行研究的成果最多。陈怡 的《孟

       浩然诗选·后记》(46)应是较早对孟诗艺术进行分析探

       讨的文章,陈文认为,孟的田园、隐逸诗学习了陶渊明的

       写诗经验,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成功地创造出一

       个幽雅、恬静的意境以及与此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

       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葩。文章还抉

       发出孟诗创作的艺术精髓———“妙悟”,进行了独到、深入

       的分析,并对人们常常忽视的孟诗“浑健”的一面作了一

       定的强调。论述颇为全面、确切。陶文鹏的《论孟浩然的

       诗歌美学观》(47)一文则专门对人们很少注意的孟诗理

       论作了研究,角度比较新颖。文章通过对孟浩然谈诗的

       诗句进行钩沉整理,探讨出孟浩然重视诗歌着重写心灵、

       抒发感情这一美学特征,强调“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指

       出孟诗创作中的美学追求是“以清真为核心,在清空、清

       幽、清淡、清旷的多种美感中洋溢着清新气息”;并对孟的

       诗歌美学观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

       派研究》一书也对孟浩然的田园诗作了较细致的分析,指

       出孟的田园诗大都取材于日常闲居的生活感受;艺术上,

       孟诗“善于在平淡闲逸的日常生活中把握微妙的情绪,融

       汇于清旷的境界”。文章最后还对孟诗作了高度评价,认

       为孟浩然从题材和精神旨趣两方面将田园隐逸和山水行

       旅结合起来,使陶的感受和谢的观赏融为一体,形成了情

       景交融、意在象外的意境和冲淡清旷的风格。另外象李

       明生、李浩的《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自然特征》(48) 、柯

       素莉《孟浩然诗歌魅力探寻》(49) 、宁松夫《孟浩然山水田

       园诗意象论析》(50)等文,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孟山水田

       园诗的艺术风格作了一定的探究。一些文章还从比较的

       角度,将孟浩然与王维、陶渊明等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

       入把握孟诗的独特风格。

       在孟浩然田园诗的研究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

       是对孟诗最有代表意义的诗篇《过故人庄》进行赏析,共

       有赏析文章28篇。

       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近六十年来,唐代田园诗的研究确实取得了较大的

       成绩,无论是整体性探讨还是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都

       产生了令人满意的一些成果,尤其是对一些山水田园诗

       创作大家(主要是王维)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加令人

       瞩目。然而我们也能从中发现,整个研究中还存在着一

       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体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研究者大多立足

       于唐代的某个阶段,且各个阶段的研究也极不平衡。从

       成果量的分布来看,盛唐占了绝对优势, 32篇整体研究论

       文中,专谈盛唐的就有21篇,中唐只有2篇,晚唐则只有

       寥寥1篇。当然,盛唐田园诗的创作十分兴盛,艺术成就

       也高,对盛唐作更多的关注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

       忽视其他阶段的创作。从实际创作情况来看,中晚唐田

       园诗的创作数量不仅多,而且具有有别于盛唐的创作个

       性和艺术特色,但到目前为止,只有林继中的几篇论文

       (见上)以及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对此作过一些

       探讨,一些中唐作家作品研究中也有零星的论述。晚唐

       田园诗则基本未被纳入研究视野。虽然有几篇从整体上

       研究唐代田园诗的文章,但往往关注的是某一个方面的

       特点,诸如文人心态、美学意蕴、文化内涵等,而缺乏流变

       史的勾勒,即田园诗创作从初唐、盛唐一直到中晚唐,其

       精神旨趣、艺术特征等方面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流

       变,这对整个唐代田园诗的研究当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作家作品研究也极不均衡。首先我们对一些

       重要作家研究成果量的分布情况作一番考察。据笔者统

       计,相关作家的研究成果为:王维:约240项,孟浩然约60

       项,王绩:约22项,储光羲:约8项,杜甫: 5项,韦应物: 3

       项,白居易: 2项,柳宗元: 1项。从成果量的具体分布可

       以发现,王维研究占了绝对优势,是总成果量的2 /3强,这

       当然是由王维在整个山水田园诗史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对其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是理所当然。然而我们也应注意

       到,孟浩然作为当时与身后与王维齐名的山水田园诗派

       的大家,其田园诗研究的成果却只及王维的1 /4,仅从数

       字上就说明,近60年来对孟浩然这样的大诗人的研究是

       不够充分的;再从成果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也主要是对

       孟浩然诗歌的基本风格作了一些分析,还有大量的单篇

       赏析,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然不够。储光羲也是盛唐

       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田园诗数量大,且富

       有个性和特色,但从成果量和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对他

       的田园诗的探讨分析也是很有限的。再看中唐诗人韦应

       物和柳宗元,韦应物的田园诗创作不仅数量较多,且有较

       明显的新变痕迹,这一点虽然已为一些研究者所注意并

       有所论述,但相对韦应物的实际成就和地位来看,研究程

       度是不够的。柳宗元既是中唐卓有成就的散文大家,同

       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个性的优秀诗人,但长期历来,学界

       主要关注其散文创作,而相对忽略了他的诗歌。近些年

       柳诗研究虽然有较大的突破,但也更多关注他的山水诗

       创作,而对其田园诗的研究十分冷落。此外,中晚唐还

       有:刘长卿、钱起、白居易、李德裕、张祜、陆龟蒙、杜荀鹤、

       司空图、唐彦谦等一批诗人,他们不仅创作了较多的田园

       诗,且在题材选择、思想旨趣、风格情调诸方面都十分有

       特色,但对其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种研究格局的极不平衡,对于唐代田园诗的全面

       把握无疑是不利的。

       第三,研究选题重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一些论者

       不仅习惯于将关注目标锁定在王维等大家身上,而且选

       题上也总是围着几个现成的论题打转。例如,对王维山

       水田园诗艺术的研究,从80年代开始,学界主要围绕其

       诗中的画意、禅意等问题进行阐述,尽管出了不少有价值

       的成果,但论点重复、毫无新意的论文也屡屡皆是。对具

       体作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名篇佳作上,而对其他

       田园作品少有关注,由此形成研究的盲点。

       第四,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定模糊。客观地说,田园

       诗和山水诗是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分属两种

       不同的诗歌题材,各有属于自己的表现领域和风格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开创了田园诗和

       山水诗两大题材,并为后世确立了创作典范。进入唐代

       以后,由于时代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和影响,从初唐

       王绩开始,田园和山水就有合流的迹象,到了盛唐,以王、

       孟为代表的诗人在创作中更增强了这一趋势,使有些诗

       歌山水、田园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然而从总体情况来

       看,大多数诗歌还是泾渭分明的,比如,我们决不会把孟

       浩然的《宿建德江》看作一首田园诗,也绝不会将王维的

       《渭川田家》认做一首山水诗。从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可以

       发现,相当多的研究者却更多地看重田园诗与山水诗的

       共性而相对忽略了二者的差异,因而多习惯于将田园诗

       和山水诗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甚且以山水诗为主以田园

       诗为次,这种状况对于更准确地把握田园诗独有的文体

       特征以及对其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分析,无疑也是不利的。

       唐代田园诗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呈现一种文人士大

       夫的闲逸情趣渐渐削减而关怀民生疾苦的淑世精神逐步

       加强的趋势,这一现象也少有人注意。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去调整、克

       服以及进一步地深入发掘。

盛唐山水田园诗以什么和什么为代表?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盛唐诗歌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中晚唐诗歌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韩愈是散文大家,同时也是著名诗人。他最崇拜李、杜,但并未亦步亦趋地去摹拟他们,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创出独特的风格。韩诗的特点是求奇避俗,与他的好友孟郊一道被称为“韩孟诗派”。唐诗概论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简述唐诗初,盛,中,晚四期的发展概况

       盛唐山水田园诗以王维的山水诗和孟浩然的田园诗为代表。田园诗和山水诗是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诗歌题材,各有属于自己的表现领域和风格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开创了田园诗和山水诗两大题材,并为后世确立了创作典范。进入唐代以后,由于时代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和影响,从初唐王绩开始,田园和山水就有合流的迹象,到了盛唐,以王、孟为代表的诗人在创作中更增强了这一趋势,使有些诗歌山水、田园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然而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诗歌还是泾渭分明的,比如,我们决不会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看作一首田园诗,也绝不会将王维的《渭川田家》认做一首山水诗。从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相当多的研究者却更多地看重田园诗与山水诗的共性而相对忽略了二者的差异,因而多习惯于将田园诗和山水诗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甚且以山水诗为主以田园诗为次,这种状况对于更准确地把握田园诗独有的文体特征以及对其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分析,无疑也是不利的。唐代田园诗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呈现一种文人士大夫的闲逸情趣渐渐削减而关怀民生疾苦的淑世精神逐步加强的趋势,这一现象也少有人注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去调整、克服以及进一步地深入发掘。

唐朝山水田园诗优美在哪里?

       1、初唐:是齐梁(或梁陈)诗风的延续并渐趋转变的时期。

       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

       初唐后期,“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陈子昂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2、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呈现气象恢宏,领域宽阔,成就辉煌的鼎盛局面。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

       3、中唐:部分诗作趋于空虚,而创作主流则走向深化,艺术风格发展多样,有百花争艳之态势。

       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

       贞元以后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出现了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独具一格。?

       4、晚唐:诗风复变,多刻意雕琢,然在诗的技艺圆熟之中亦另有其可取之处。

       晚唐政治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生活更加穷困,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继续得到承接。在晚唐诗坛上占显要位置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他们都具有优国忧民的思想,多感概盛世的不可再来,诗中常出现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

扩展资料

       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国势强大,经济富裕,朝廷百官宴游,多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南北交通无阻,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蔚成一时的风气。

       至于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唐室中衰,加以外患日极,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郁结之情,正可用诗歌来抒发,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不仅都爱好音乐,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好乐章,常自制新词,编为乐府。到了玄宗,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爱好文艺,附庸风雅,对于文艺的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另外唐代以诗取士,于是诗歌一门,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有重要的作用。?

       (3)思想、文化的活跃

       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4)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以致道士、歌妓,均有佳作。

       百度百科--唐诗

盛唐山水田园诗对魏晋南北朝田园诗有什么继承关系

       (一)、经营结构之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的特点。南朝谢赫始唱的《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而“经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深谙此法。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整首诗犹如从一个定点拍摄出来的照片,这个定点就是“柴门外”。诗人以此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组合成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这种经营位置的功夫是深得画理的。又如《渭川田家》,作者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在前八句中罗列了许多农村生活中的个别迹象,看上去似乎很散乱,但是第九句中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串起来了,组成一幅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

       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组诗的创作上,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片、宫槐陌、临湖亭、南诧、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诧、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这二十首绝句大都清新自然,俨然入画,历历在目。若从单首的组织来看,基本上是运用焦点定视的方法,即有一个固定的审视范围并具有固定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来切割出辋川园林别墅的某一角落入画的景象。如有的写诗人与来客泛舟到湖心亭饮酒赏荷:轻轻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有的写诗人吹箫送友登岸而去的场景:吹箫临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有的写独坐幽竹深处,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还有的写秋山之夕照、柳浪之倒影,宫槐之荫径,茱萸之开花、芙蓉之落红等等,无一不是取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把最入画的一景框定下来,使人口诵之而心生无限之向往。若从整体的联缀来看,又是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巧妙运用,即时时变动视点,不断变换视角,也就是我们在中国画中常见的面面观、步步看的观察方法,在运动中剪接不同视角所得的视觉印象,使之合为一个完整的、在总体视觉范围内的意象的大致形象基调。这二十首绝句就这样组合成一幅“山谷郁盘,云飞水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3的辋川别墅图,其园林之精巧别致,山水之清秀,境界之静美,真是爽心悦目。也难怪后世文人墨客在观赏王维的遗画《辋川图》时,多借助辋川集二十首所写内容来抒写赏玩画图之所得。如吴仲圭右丞辋川图诗○4:

       潇洒开元士,神图绘辋川。树深疑宅小,溪静见沙圆。

       径竹分清霭,庭槐敛暮烟。此中有高卧。欹枕听飞泉。

       画里诗仍好,萦回自一川。湖晴岚气爽,浪静柳阴圆。

       赋咏成珠玉。经营起雾烟。当年满朝士,若个在林泉。

       总之,这二十首诗,每一首都是一幅独立的精美绝伦的绘画小品,组合起来又是和谐的井然有序的园林全景,与我国古代的“通景画”十分相似,使我们不禁想起了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绘画的构图格式,上述组诗二十首绝句的意象构筑在本质上与此是多么相近。

       王维山水田园诗还在画面的空间感作了精心设计。我国古代绘画非常讲究画面布局的虚实、大小、远近、疏密、浓淡等关系的处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功地运用了这些技巧。《汉江临泛》是一首融画法入诗的力作,首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以大泼墨手法渲染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诗人将目力所不能及之景,予以概写,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幅,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则亦实亦虚:前句状滔滔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则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用墨甚淡,其效果却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彩绚丽的水彩画。首联状众水交汇,密不间发;颔联则苍茫寥阔,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由远及近,绘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两句更具浪漫主义的雄奇的夸张和想象,以虚实相间的飘逸流动的笔法形象地写出了人的视错觉(动与静的错位)造成的美感:城郭宛若是在水中央的小舟,浪拍云天,恰似天空在翩然起舞。再如《终南山》全篇以虚实结合,“以少总多”(刘勰语)、移步换形的手法,仅寥寥四十个字就描绘出偌大一座终南山的奇峰广脉之雄伟,深壑云烟之幽秀,景象变幻之瑰丽。

       (二)光色映衬之美

       1、丰富多样中的倾向性。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5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6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求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在色彩的运用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很好的吸取了绘画的长处。大自然的景色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便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逼真生动地展现出自然界中的形形,又用统一的基调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使景物跃然纸上,情态飞动。如《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一幅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再加一层渲染:深红或浅红的花瓣沾着隔夜的雨滴,色泽更加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婀娜迷人。经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国画,其整体色调偏于暖。《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也与此仿佛,更妙的是诗人着一“染”与“然”(燃)字,就夸张化地浓敷出了草色绿之深,桃花红之艳,其视觉感受是极为强烈的。诗人还讲究色调的对比与映衬,如《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水田之“绿”与飞白鹭之“白”,夏木之“青”与啭黄鹂之“黄”,比照本极鲜明,再加上“漠漠”“阴阴”两组叠字则益虚益深,为原有的固有色加上了一个条件色,就具有了很浓的装饰画的味道。还有像《新晴野望》中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以及《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都注意了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映衬,并注意到亮度转换的巧妙处理,每句的意象虽单用一种色调,两句之间又有鲜明的反差,但是这样不同颜色的两组意象的并置投射在人的视觉“荧屏”上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作用的复合效果”,○7使意象色彩空间的构型更具张力。再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而整幅画的底色倾向于苍翠。“这种写法纯用白描,靠精选的细节触发读者的联想。表面上似乎是朴素的叙述,实际上是异常生动的直觉。”○8诗人敏锐的将自己的直觉印象通过色彩这一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画意。

       2、敷色点彩中的情味美。 王维在色彩的运用上并不拘泥于随类赋彩的传统法则,而率先走上了传情达意的道路,使色彩情调化。他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如《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种的《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萍池中轻舟回荡,归舟之后,绿萍漫慢慢合拢,忽然又被垂杨扫开。春池、绿萍、垂杨神态生动,又用了同一种色调。“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王维此诗中的满眼绿色,有如缕缕温馨的春风清新人的头脑,荡涤了心头的几多烦躁郁闷。为了表达恬静平和的生活环境,飘渺的意态和清朗、明净的境界,王维往往采用绿、青、浅蓝、银灰、白等色调,来营造一种幽静、澄澈、空明、冲淡的氛围。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斤竹岭》)“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杨员外暮宿琴台朝跻书阁率尔见赠之作》),“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及《竹里馆》《宫槐陌》《木兰柴》《欹湖》等都以青绿色为基调。

       3、光影交织中的立体感。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比较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皓皓月光朗照下的森森松林、淙淙流泉、苍苍山石以及蓊蓊郁郁的树影,清流的折光组成一幅韵味幽远的山水画。又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使人看到淡淡的斜晖投射在广阔的江面,汹涌的怒潮,仿佛使得天地也为之阴暗起来。“澄波淡将夕,清月皓方间”(《泛前后》)一幅夕阳在地,微波荡漾,皓月临空,清辉照人的画面又呈现出来。类似的还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等等,都是注意准确捕捉自然界景象瞬间的光线明暗变化,然后驱遣彩笔,绘出精美绝伦的画卷而让人心旌摇曳,叹为观止。

       (三)音声律动之美

       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集异记》曾称赞他“性闲音律,妙能琵琶”。《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矧乃辞情闲畅,音调雅驯。至今人师诵之。为楷式焉。”王世贞说他的诗“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他精通音乐,做过大乐臣,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而且作为一名音乐家,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犬吠、暮鼓晨钟、莺歌燕语、猿啼蝉噪、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鼓瑟……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如“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秋思二首》)与“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再如《春中田园作》:

       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伐之“坎坎”、锄觇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尽管整幅画面始终是淡淡的色调,然而有了鸣禽人声就变得热闹多了,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的人生哲理。这是借音响来突出渲染画面物象的动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状态。而“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则是声与色相映,一个“咽”字就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又与上一句“深山何处钟”所写的隐隐钟声呼应,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与僻静。还有的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田家》),“晓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待储光羲不至》),“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遇感化寺云兴上人山院》),“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高原》),“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东溪玩月》)等等,也都是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泊,恰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觉愈深。”○9

       (四)气韵生动之美

       我国古典艺术特别是诗与画,从来强调“传神”,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与西方艺术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模拟相比较,中国古代艺术更侧重于思想感情的表现。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认为“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 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基于气韵说的画论认为,一幅画若没有《画之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即使它在其它五法方面无可非议,也仍然不过是出自“众工”之手的死画,而不是活画、真画。正如元杨维桢认为,画贵于传神,而不在于传形。而气韵生动则正是传神(《图画宝鉴序》),它不单是视觉官能的怡情对象或装饰性的东西,它还是陶冶人们精神,给人们带来充实性,丰富性或圆熟性,从而给人以美的印象、美的感受的一种精神性力量。作为南宗山水画开山祖师的王维,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模山范水、描画田园佳景时多于简易闲淡之间寓深远无穷之味。看似随意而写,不事雕琢;然而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露斧凿之痕,却有精巧蕴藉之妙。如《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迢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在意象的频闪(同时兼有隐性声象的叠加,如车马之辘辘、流水之浅浅、暮禽之鸣叫等)映现之间,我们恍然觉得这山水禽鸟,这秋山残照都刹那间活了起来,它们简直就附着了人的性情意绪与精神气质,而不仅仅是逼真酷似。尤其是“荒”、“落”、“暮”、“秋”、“古”等极具韵味的形容词的修饰,还有“临”、“满”两个动词的妙用,使以上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内蕴更具张力,这其中有凄清寥落,有安详从容,更有恬静澹泊。又如《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泉水、明月、青松、翠竹、青莲来写照个人的高洁情操,描绘浣女渔夫无忧无虑的淳朴生活的图景,蕴涵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憧憬。山中秋日夜晚的景色笼罩在一片薄纱似的月华下,透露出幽远清绝的气韵。

       清代王士祯《艺苑卮言》中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神采至脱格,皆病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以气韵来拟形模,遗貌而取神;常常在山光水色、松风月影中注入个人仰观宇宙、俯察人生、领悟生命所得的感触,堪谓“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值得人“细细熟玩”,获得审美愉悦。

       转自百度知道

       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 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国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

       今天关于“中唐盛唐田园诗”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